首页 > 直击两会 
 
寿子琪:完善创新生态的“要”与“不要”
2015-3-9 10:24:21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今年上海市委一号调研课题,而放眼全国,创新也将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赋予新内涵、注入新动力。除了具体的政策设计,要营造创新氛围,打破创新障碍,激发创新活力,离不开观念更新。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看来,首先应当明确主战场在哪里?着力点和关键是什么?基本方式方法有哪些?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从何而来?为此,可以从一系列的“要”与“不要”着手,为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开放、包容、宽松的生态环境,吸引、汇聚、激励天下英才。

  走出传统惯性:“要”学会欣赏,至少“不要”随意排斥

  寿子琪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把握创新活动规律,完善创新治理体系,摆脱老体制、老办法的束缚,不简单地用旧思维和标准对创新活动作取舍。简单说,就是“要学会欣赏,至少不要随意去排斥”。

  实际上,城市的创新活力,本身就与是否拥有包容的文化密切相关。寿子琪援引著名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的观点认为,区域性经济增长的基础是“3T”,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要衡量某地的创新环境,弗罗里达认为,可以看看当地外来人口所占比例,或是创意从业者的数量。

  欣赏,抑或是排斥创新,除了主观态度,更是一种政策效应。寿子琪认为,创新活动往往方式随意、多变,易招致怀疑;创新的价值和后续影响常常是隐性的,多数人、乃至创新者一时也未必能预估其革命性的影响力。以上这些高度不确定性,使得创新易与传统监管模式产生冲撞。因此,欣赏创新,就应该放松管制;反过来,过于强调用现有政策去规制,就会排斥创新。

  寿子琪强调,创新成果不可能靠政府去一个个“拔出来”,因此,创新支持政策要减少政府预设,并从过去偏重供给侧、“踢点球”式的支持,转向需求侧和普惠型支持。普惠,就是少界定方向,少设立门槛,让更多创新创业主体都有机会享受。

  激发人才活力:“要”提供“创新熟地”,“不要”让成功率打折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是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基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寿子琪说,创新伴随着高风险,而且时常要“十年磨一剑”,由此,除了提供物质和精神激励,必须为人才提供事业平台,清除他们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遥远的成功变得可以期待。

  创新能否成功,外部环境也会成为重要的因子――不恰当的政策限制、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不给力的知识产权保护,都会让创新的成功率不断被打折扣。寿子琪认为,创新创业者也需要“七通一平”的“创新熟地”,包括便利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为他们打造各类功能性平台――包括研发类平台,如基于大科学装置等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也包括各类非研发类平台,如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服务平台。

  在具体人才政策方面,寿子琪说,上海应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才制度,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和柔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幅度提升国际化人才比例;深化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改革,强化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并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所有政策背后,都有一句潜台词――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主体、相信市场的力量。

  相信市场,就要真正相信创新不是“管”而是“放”出来的,是执着求索而来,是市场竞争得来。虽然政府应有退、有放,但为了消除那些可能会降低创新成功率的因素,政府在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增强创新政策的有效性方面,完全应该有所作为。

  破解转化瓶颈:“要”各司其职,“不要”越位错位缺位

  创新治理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更好地改进政府服务,让企业担得起责,让高校和院所沉得下心,真正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水平。

  创新活动的主体无疑应是企业。寿子琪认可一种判断,高校的任务是“把钱变成纸(论文)”,而企业的任务则是“把纸变成钱”。实际上,这一判断表明了高校与企业在创新中的不同分工和定位。产学研协同创新,引擎在企业。高校应该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包括产生出各种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而企业应该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愿景规划,结合市场判断,从这些“奇思妙想”中筛选目标、配置资源、组织创新,最终将其转化为产品。

  寿子琪说,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经过多年历练,国内企业目前的“经营管理能力”已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创新管理能力”依旧不足,能演好创新主体角色的企业相当欠缺。由于创新能力有限,不少企业现在希望高校能提供“拿来就用”的“交钥匙”成果;可假使有这样的成果,高校怎么还会转让给企业?正是因为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缺位,造成了创新链条上的错位、越位。寿子琪说,高水平成果无法在企业顺畅转化,使得高校的研发趋于短期,走向急功近利。统计表明,我国高校和院所的科研经费中,来自企业的比例远高于美国――这部分经费主要用于一般性技术开发,很难促进高水平原创性研究在高校中开展。

  寿子琪很赞赏当年任正非力排众议,请来IBM为华为公司内部创新管理体系提供咨询、设计方案,大幅提升了公司的创新管理能力,此举对华为走向世界级创新企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认为,国内企业也应该像华为学习,至少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想办法调动高校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热情,比如,通过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处置成果方面的自主权,明确转化分配方式和收益预期,创造更加宽容失败的氛围。

  寿子琪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已转向提质增效,必然要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创新是唯一出路”的看法,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这种共识,必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形成一股不以任何力量为转移的大趋势。因此,尽管面临各种难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本报北京3月5日专电)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