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击两会 
 
丁金宏:上海需要重点关注交通和公共服务等要素
2016-3-8 10:39:28

  “城市发展不可能停步;但有一点大家都是相同的―――在空间结构上不能‘摊大饼,,必须在外围建立分中心和集聚点,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表示,我们不能“以人口来论人口”,必须从区域层面、多种方法、社会角度入手,综合规划,破解特大城市规模控制的难题。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带来巨大挑战

  丁金宏指出,上海的人口规模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对环境资源、基础设施承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415万,对城市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等市政基础设施形成巨大压力。二是人口老龄化特征非常明显,上海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5%。三是人口分布不尽合理,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7万人,其中内环线更是超过每平方公里2.9万人。他认为,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既是综合性难题,也是系统性工程,必须重点关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和生态等要素,并建立相配套的政策与机制,“调”与“控”相结合形成破解思路。

  “上海的土地空间紧缺,无论用哪种模式计算,上海的人口密度值在各大城市中都是排名前列的,在今后的规划中需要有健康城市的理念。”丁金宏说,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开展对城市人口容量的讨论,要基于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价值追求,一个城市存在极限,一旦超过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根据目前的推算,3000万人口是上海的极限值,‘十三五,时期上海的人口控制目标是2500万,但如果能进一步控制在2000万左右,将是更为健康的发展模式。”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新的人口集聚点是有理论渊源和实践的。根据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英国伦敦周边设立卫星城,城市边缘设立绿化带,绿化带之外再建立小镇,成为花园城市。许多西方的特大城市都使用了这一模式。上海在疏导城市功能上一直有所尝试,目前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拉开了城市结构,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中心城区的压力。

  上海在土地规模上需注意三个问题

  “‘多中心,是特大型城市规划的一个特点,但交通、人气、功能等具体问题都要提前考虑。”他指出,“多中心”的规划思路很好,但中心城往返郊区新城的交通一定要通畅,目前部分郊区新城到中心城区,单程时间仍在两个小时以上。其次是郊区新城的人气有待提升,必须实现复合功能发展。城市功能将决定人口总量和结构。如崇明因为环保要求,在产业导入上有限制,但正在规划一个会议中心,希望能使之成为高精尖的流动人口云集的地方。此类城市功能定位一定会对城市人口的结构调整带来影响。

  丁金宏还指出,人口规模只是衡量城市规模的一个指标,另一个指标为土地规模。上海在土地规模上也有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建设用地规模比较大,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已超3000平方公里,占全市域43.6%,而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建设用地比例在20%至30%。二是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上海的工业用地比重远高于许多国际大城市,但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交通用地比例要低于同类大城市。三是用地效率还有待提升。

来源:文汇报 作者: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