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击两会 
 
如何体面地老去?有了长护险,还要进一步健全护理服务链
2019/1/27 9:07:10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上海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深刻影响上海未来发展全局。《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2018年在上海推开试点以来,全市共受理长护险申请24.9万人次,但如何体面地老去,还有更多事情要做。今年上海两会,农工党市委就拟提交《关于完善本市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的对策建议》这份集体提案,建言优化长护险制度体系建设。

  现状:42项照护服务使用2568万次

  上海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占比已高达33.2%。老年人失能率随年龄而增高,60-69岁重度失能率为5.3%,而80岁后上升至12.7%。上海2017年在三个区开展了长护险试点,2018年在全市推开试点。至今,全市共受理长护险申请24.9万人次,完成评估21.6万人次,接受居家照护服务老人13.8万人。42项照护服务使用2568万次,其中,基本生活照料占85.5%,临床护理项目占14.5%。

  问题:信息共享欠佳,供需难以匹配

  农工党市委在调研中发现,全市需求评估机构有40家,绝大多数没有专职的评估员。而这导致了评估质量、及时性难以保证。加之评估系统信息化不给力,导致系统不能与有关部门、单位信息系统互联共享,因此也无法实现移动评估、线上结算、网上监管、在线质控等功能。

  在居家照护的42项护理内容中也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农工党市委在调研中就发现,其中15项医疗护理目前几乎没有服务量。此外,“有人喂食,无人烧饭”也成为不少受访者的反映重点。

  此外,长护险目前的资金筹集来源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1%以及部分居保统筹基金,尚无商业护理保险产品,故无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长期护理服务。

  建言:多策并举优化长护险制度

  基于这些问题,农工党市委提出应从完善信息化系统、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护险制度。

  优化、完善需求评估是提供服务的基础,农工党市委建议建设老年照护需求数据库,并与民政救助、医保数据、居民健康档案等相关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有了大数据加持,为产业链提供更多硬件支持和服务场景,推进服务项目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

  通过政策组合构建“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的居家照护模式。农工党市委建议由民政救助、慈善基金、特殊人群扶助等资助生活照顾,由长护险和商业保险支撑医疗护理服务。与此同时,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作用,通过“1+1+1”组合式签约,推进医养结合,将居家医护、居家康复与居家养老相结合。

  最后,优化长护险制度的体系建设,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确保资金持续有效。

  农工党市委在提案中呼吁,希望通过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鼓励社区居家服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参与,扩大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质量监管机制,促进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渊   

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版权所有,东方网制作。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