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击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魏松:人才问题是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第一落脚点
2019/3/13 10:06:55

  作为一名同时奋战在文艺一线和教育岗位的文艺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魏松对上海文艺界的人才问题一直都很关注。

  他表示,去年上海提出了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我认为,想要打造好‘上海文化’品牌,人才问题是第一落脚点,但目前上海在这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上海曾经占据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但随着文化中心向北京转移,上海在文艺事业的人才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魏松补充说,“上海其实不缺人才,但是利用率不高,在全国知名的演员、编剧、导演中有很多都是上海籍的,只是多数都在北方发展。”

  在他看来,这给上海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政策,打造怎样的环境,才能把人才留住,同时如何去挖掘、培养和用好人才。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提出,为解决人才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魏松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落地,但营造能够留住人才的环境的氛围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相信在两三年之内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魏松进一步表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目标提出后,上海文艺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中,强调了要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魏松说,“像上海歌剧院就打造了两部红色题材的作品,一部是描写李大钊的原创歌剧《晨钟》,已经进行了演出,目前在修改提高阶段。另一部歌剧《田汉》的创作也到了尾声,估计今年年底能够开演。在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打造上也有进展,比如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出项目‘海派印象’,以及神话题材的歌剧《天地神农》。”

  魏松表示,他希望这些作品不是止步于被创作出来,而是要经过不断精心打磨,成为像《江姐》、《白毛女》那样能够一直演下去的经典作品。

  “现在的文艺作品确实存在有高原没高峰的问题,很多作品被创作出来后,演出一两轮就被放进了仓库,无法流传下去。”同时,他也表示,精品的打造确实很不容易,“上海市提出到2021年要有100部作品的目标,我觉得,其中能有10部,甚至5部作品成为经典,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宋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