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击两会 
 
我党党员,市政协委员吴瑞君:“沪漂”调控勿成“赶鸭阵”
2015-1-26 9:59:13

  去年11-12月上海外来人口减少28万,市政协委员吴瑞君关注到人口流动数字背后的负面效应

  临近年关,微信朋友圈内一则名为“上海,难般有空”的帖子屡屡刷屏。一组过年期间上海空旷街头的图片让不少网友感慨:魔都宁静难得;但也有网友吐槽:如果这样子持续一两个月就有点不习惯了……

  一座城的活力,终在于人,但人多人少是个大问题。按照国家对特大型城市人口调控的要求,上海在科学调控人口总量这一问题上殚精竭虑--“度”的把握很重要。

  常年关注人口调控问题的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教授吴瑞君认为:“人口调控是一门艺术,要把各方利益主体都平衡好。”

  今年,吴瑞君递交的提案《关于防范人口调控的负面效应的建议》,延续了尖锐的“吴氏风格”:去年以来实施的人口调控政策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在政策落实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或政策执行不足等原因,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调控,应该是调与控的共存,一方面要放缓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让盲目无序的人口流动进入有序流动的轨道。”

  问题:数字在减少,人还在上海“漂”

  建言:建立特定人群实时动态数据库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11-12月间,沪上外来人口减少28万。“光看数字感觉不错,但细想想,这28万人真的有序流动出上海了吗?”吴瑞君提出这样的疑问。

  吴瑞君说,根据目前政策,不符合稳定居住、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就不能办理居住证,这部分人群是上海人口调控的主要对象。但是,据市公安局人口办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6月底,全市外来人口共计1100.09万,其中未办证的人员占48.8%。大量外来人口未办证,人口数据及动态掌握不了。

  结合调研,吴瑞君还发现:基层在参与人口调控过程中有畏难情绪。特别是城郊结合部,调控目标层层分解,在部分调控压力较大的街道(镇),存在数据瞒报、漏登情况。

  此外,区与区之间的联动不多,“赶鸭子”现象不少--近郊调控措施严厉,中心城区措施没有同步跟上,使得外来人口从一个区导到另一个区,结果数字在减少,人仍然在上海“漂”。

  吴瑞君建议,探索“一口采集,多方评估”的来沪人员信息采集与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实有人口信息库的指标及分析功能;构建人口大数据库,提升治安管理服务能级,并建立特定人群实时动态数据库,根据信号的活跃程度强化对重点地区的有效监督。

  “更重要的是构建城际联动和区域联防机制,防止调控政策碎片化。”吴瑞君介绍,调研中很多外来流动人口因为生活成本等因素也不想留在上海,但对“可以去哪,适合去哪”一无所知。她建议加强上海与周边城市联动,将上海人口扩散的腹地延伸到长三角其他城市,实现人口梯度转移,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人口信息平台,引导流动人口到有岗位的其他城市工作。

  问题:平衡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建言:有条件有差别福利覆盖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这也是人口调控的一大难题。吴瑞君举了个例子--群租。群租中,真正违法的不是外来流动人口,而是那些“顶风作案”的房东、二房东。

  “在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时,如果能同步配套相关政策,效果可能更好。”吴瑞君提供一个思路:如果能把部分满足相关条件的外来人口纳入公租房等住房保障体系,那就能从源头上'克制'群租。

  还要考虑近与远的关系。

  “'农二代'教育是个现成的例子。”吴瑞君说,根据目前政策,“农二代”在超出义务教育阶段,没办法在沪上继续就读,但越来越多“农二代”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长大,过了义务教育阶段后,他们不愿再回老家,宁愿放弃升学机会也要留在上海,“顶多就是早点工作”的思想很普遍,“如果学历不高的'农二代'越来越多,会'拉低'上海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这需要相关部门以更长远的目光,智慧地解决。”

  她提议,借鉴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平衡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的经验,完善城市人口政策,依法调控引导人口规模合理发展;调配公共服务供给,有意识地改变生活成本,用政策信号引导人口外迁与分流;采取“有条件有差别福利覆盖”政策,平衡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福利供给。

来源:文汇报   

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版权所有,东方网制作。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