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史天地 >>党史研究 >>稿件

晓“史”· 阅“历”· 百年|确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治路线

发布时间: 2022-01-11 来源: 上海农工党   

  农工党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确立的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治路线,标志着农工党的重大历史转折,表明农工党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不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而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1935年秋,章伯钧回到香港与彭泽民、丘哲、郭冠杰等会商后认为:农工党有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抗日救国,应急起行动,本着过去精神,恢复组织。黄琪翔也从德国来信,赞成恢复组织,并汇来港币3000元,作为筹备经费。

  1935年10月下旬,华北的张云川,广东的郭翘然,在日本的李士豪、李伯球、何仲珉等,先后回到香港,共同会商恢复组织的基本问题。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党的路线方针问题。认为中共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第三国际也提岀了“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主张,我们应当首先响应。章伯钧说: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法国所做的国际统一战线工作,颇有成效。国内的统一战线,也已渐能团结各个方面,趋向一致。我们应当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奋斗。关于党的名称问题。一致认为党的名称需要改变,既要同国民党彻底决裂,又要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以民族解放为己任,还要照顾到历史传统,保留“行动委员会”的称谓。关于党的纲领问题。一致同意以邓演达时期的纲领为基本纲领,根据新的历史任务作适当修改,重点突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问题。经过讨论,商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思想武器。”

  讨论告一段落,推章伯钧、彭泽湘、李伯球、张云川起草《临时行动纲领》和《告同志书》,并着手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当时称为第一次临时代表会议)。

  1935年11月10日,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在香港九龙大埔道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章伯钧、彭泽湘、彭泽民、丘哲、郭冠杰、李伯球、张云川、李士豪、陈卓凡、杨逸棠、郭翘然、何仲珉、叶粤秀、杜冰坡、吴今、陈柏鳞等20余人。会议由章伯钧、彭泽湘、彭泽民共同主持。主要内容是:1、决议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易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2、决定响应中共《八一宣言》,以“抗日、联共、反蒋”为党的总方针,以推动抗日为中心工作;3、通过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临时行动纲领》和《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告同志书》;4、选出了中央领导机构,黄琪翔、章伯钧、彭泽湘、彭泽民、丘哲、郭冠杰、李伯球、张云川、李士豪、陈卓凡、杨逸棠、郭翘然、杜冰坡、季方、罗任一、何世琨、杨清源、连瑞琦、庄明远等19人当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推选黄琪翔为总书记。并决定在总书记黄琪翔留德期间,党务工作由章伯钧、彭泽湘、彭泽民、丘哲、郭冠杰集体负责;5、决定以北平、上海、广州为据点,建立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大区机构,大力发展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央机关暂设在香港跑马地。为指导全国工作,编印《政治通报》、《工作通讯》等油印品。由喻松担任“总交通”,往返传递于香港、上海、北平之间。

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香港九龙大埔道)

  1930年农工党建党时,邓演达就曾经主动寻求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反蒋的联合战线”,但当时的这种“联合战线”只是把中国共产党作为联合的对象,没有认识到它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而且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列为革命对象,而邓演达被认为是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因而联合的提议被拒绝。当时邓演达曾感慨地说:“看来共产党在左倾机会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联合战线是不可能实现的,将来如果毛泽东一派领导,可能实现,因为他同我对中国农民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提出的“同共产党合作”有其特殊的含义,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帮助和指导下,“政治上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斗争中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边。”

  整理自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研究室编印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历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