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党员风采 >>人物专访 >>稿件

建新功 | 李文珍:兰心蕙质醉心百草,中医“后浪”的沉淀与坚守

发布时间: 2023-08-22 来源: 《现代家庭》

李文珍 中医主治医师

农工党党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会员

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成员

上海市基层名中医于秋深小针刀工作室成员

上海愈舍中医诊所创始人

上海香杏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李医生这么年轻漂亮啊!”慕名而来的患者,第一次见到李文珍忍不住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传统观念里,中医常常是跟“老”字搭配在一起的,老中医经验丰富,让患者安心。李文珍如此年轻,已经开诊所问诊了,是有真本事还是空有花架子呢?

一个接一个面带笑容的患者从诊所里走出来,发自肺腑的道谢声此起彼伏,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学经验优管理 激发班组活力

结缘中医 立下志向

生生不息延绵绵,中华医术代代传。几千年传承的中医博大精深,对于1987年出生的李文珍而言,与中医的缘分就像是冥冥中注定的。

从小生活在上海老城厢的李文珍,周末常会去逛文庙市场,这里是有名的旧书市场,能淘到各种便宜的书籍。李文珍爱看书,初中接触文言文以后,更加偏爱读古文。在别的同学看来生涩难懂的古文,在她眼中却是异常流畅。因而,她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学校里拔尖的。

有一次假期里,李文珍跟同学一起去文庙市场,同学们都是去淘漫画书的,她对漫画没有兴趣,随手翻看中,看到一本《千金要方》和一本《黄帝内经》,当时她并不懂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这两本书是中医里的经典著作。她只是在翻阅时,不由被其中的文字吸引,越读越入迷,就买了回去。

很快,两本书都读完了,李文珍又去了文庙,这次她是有目的地去寻找类似的中医书籍。或许别人很难想象她对中医书籍的痴迷程度,但一定有人曾在学生时代痴迷过漫画、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应该就是一样的。

李文珍完成了学校作业后,妈妈又给她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她做数学练习。她在数学练习卷下面藏了本中医书,偷偷地看。妈妈发现后,哭笑不得,这么生涩的中医古书,李文珍居然看得如痴如醉。

到了高中,因为课业繁重,李文珍不得不暂时把心爱的中医书籍放到了一边。她从小体弱,经常感冒、生病。爸爸妈妈都是在西药厂工作的,相信西药起效快,因而李文珍小时候,打针吃药是家常便饭。不曾想,到了高中,她的身体更弱了,每次经期腹痛把她折磨得苦不堪言。最严重的一次,她疼晕了过去,爸妈叫了救护车把她送进了医院,当时她的心率只有30多了。虽然经过抢救,李文珍转危为安,可是折磨她的病症还是没有消失,吃止痛药效果也不明显。爸妈为她四处求医,中西医都看过,收效甚微。后来经爸妈的一位朋友介绍,李文珍去看了名中医席德治先生。席老是孟河丁氏内科第三代传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席老几副药的调理下,李文珍的身体很快就好转了,折磨她的痛经也彻底根治了。这太过神奇了,李文珍不由被中医折服,她也认识到中医的精妙在于每位医生开的不同的方子,对症下药才能妙手回春。当时,她的心里就升腾起了对中医的无限向往和探索欲望。

李文珍暗下决心,高考志愿只有一个——上海中医药大学。她也要学习神奇的中医,像席爷爷一样用所学帮助更多人。

填写高考志愿时,从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到第三志愿,李文珍填写的全是上海中医药的各个专业。当时班主任看了她的志愿很是震惊,因为填报志愿也讲究策略,要留有保底学校,万一考试失利,不至于名落孙山。老师为此特地找李文珍谈话,建议她修改一下志愿。可是执着的李文珍坚持如此,并且勾选了“不服从调剂”的选项,因为除了中医药大学,她不想进其他任何学校。班主任劝了几次都无用,只能暗自替李文珍捏了把汗,希望她考试时可以正常发挥。

有志者,事竟成。李文珍不负众望,考进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临床专业。家人、朋友都替她感到高兴。

业务精方法多 蛛丝马迹不放过

师承名医 兢兢业业

李文珍刚进大一,爸妈那位介绍她去看席老的朋友,问她是否有兴趣去跟席老学习,在一旁听他看诊,也是难得的机会。

这对李文珍而言简直是天降好运。于是从大一开始,每到周六,她就去席老的门诊旁听,一边听一边学习,如何问诊,怎么开方……

席老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思路奇快,问诊、开方,行云流水般,一般2到5分钟就把患者的病史全都问清楚了。半天的门诊,他可以看130到160位患者。不过,这半天是超时的半天,因为患者多,席老经常要看到下午二三点,连午饭都不吃。为医者的仁心、仁术、仁德在那时就深深植入了李文珍的内心。

席老传承的是丁氏内科,讲究唱方,也就是把患者的病史和开的方子直接讲出来,且都是四个字的文言文。让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瞬间回到了千年以前。普通人对席老的唱方是听不懂的,不但是因为他唱方快,而且很多药名听都没听过。门诊里有一位学生是专门记病历的,还有一位记录药方。一般一张方子11到12味药,席老像背乘法口诀一样一口气说完,记录的师兄要一字不差地写下来,而且都是用纸笔手写记录。李文珍也在一旁试着记录,别说速度跟不上,就连有些药名都没听过,甚至连字怎么写都不清楚。李文珍发自内心佩服记方的师兄,心里梦想自己哪一天也可以做到。

众所周知,学医原本就学业负担不轻。学习中医需要背的内容尤其多,学校有通宵自习室,就是为了苦读的学生们准备的。可是对李丽珍而言学习却不是负担,一般教材上的方子,她看一会儿就能轻松背下来。其他同学考试前在自习室通宵奋战,她早早就在寝室入睡了。这或许是天赋,让她的室友们羡慕不已。但她的辛苦付出绝不比别人少,甚至更多。

每周六,李文珍跟着席老的门诊学习,到了周日,就跟着席老介绍的针灸名医尤益人老先生学习针灸。尤益人是陆氏针灸鼻祖——“针灸大王”陆瘦燕的嫡传弟子。李文珍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校里,因为是分专业学习的,像李文珍这样学中医内科的学生,针灸是不作为主修课学习的,只学一点基本的皮毛。李文珍在跟着尤老学习针灸的过程中,发现针药结合,对很多病症的治疗有更好更快的疗效。

如此一来,李文珍几乎年中无休,除了过年时席老停诊那几天,她可以稍稍休息,她每一天都在学习。为了熟悉席老唱出的那些听都没听过的药材,到了暑假,李文珍找到了一家国营的中药房,请求店经理让她实习,她不要工资。起初,店经理是拒绝的,但她“死缠烂打”一再请求。得知她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为了熟悉药材才来打工的,经理也被她的执着感动了,答应让她在店里帮忙。

李文珍每天一早到店里,帮着店员分药、称药。天天看着、闻着、摸着各种药材,她心里乐开了花。看到实物和看书本上的图片,是有质的差异的。很快,她就对各种药材了然于胸了,还跟着店里的老师傅学会了用纸包药材的技艺。这些是她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本事。

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走过的路,付出过的努力都会留下印记。在药店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李文珍再到席老的门诊,发现药方都能听懂了,席老唱出的每一味药都好像是她熟悉的老朋友,一下子就能记住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一天门诊时,为席老记方子的师兄请假了,席老就直接把处方簿子给了李文珍,让她记录。没想到,李文珍完全可以跟上席老的节奏,记下了所有的药方。席老有些惊讶,更多的是开心。后来席老跟介绍李文珍来学习的那位朋友说,李文珍真是学习中医的好苗子,他愿意收她为徒,就当是关门弟子。当时席老已经88岁高龄,本无意再收徒,但是看到李文珍的努力和天赋,不由起了惜才爱才之心,也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有优秀的传人。

从那以后,周六门诊结束后,李文珍就跟着席老回家,继续学习。席老所学的丁氏内科起源于常州,他多次去常州办传承学会诸多事宜,都带着李文珍同行。李文珍跟着席老学习了很多,不仅是治病的方法,还有对每位患者都细致入微的用心。

后来席老在李文珍之后又收了一位小徒弟,他抓紧一切机会给两位关门弟子讲课。哪怕自知大限将至,临终前的几个月,他还坚持每周一次给李文珍和师妹“开小灶”,传授经验。席老可以说是李文珍中医学习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

在大学期间,正因为李文珍对中医的热忱之心,遇到了爱自由、喜思想的独立中医邢斌先生,又跟随邢老师学习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杂病,对她的中医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亮身份作表率 履职尽责勇担当

不忘初心 始终如一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李文珍被上海知名的中医三甲医院录取,大医院科室繁多,分科很细,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经过三甲医院的多年磨练和洗礼,她对于急危重症和疑难病、常见疾病的诊治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发挥纯中医针药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中医的研究和传承,李文珍后来选择去了黄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当一名中医全科大夫,这里给了她更大的发挥空间。她不但可以一边问诊、开方,还可以为患者针灸治疗,针药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孟河医派丁氏内科和陆氏针灸的中医特色。选择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社区医院不用值夜班,她下班回家可以多些时间陪伴儿子。李文珍的丈夫也是黄浦区某中医医院的中医,门诊、病房、值班等工作繁重,平时已经忙得难着家了,她不能把儿子完全扔给家里的父母,作为母亲,她也想尽一份责。

社区里看病的老年人比较多。一开始,患者看到李文珍这么年轻,多少有些不信任,大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她这里就诊。渐渐地,一些患者发现,效果很好,就介绍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来找李文珍问诊。口碑就这样一点点累积起来。患者最多的时候,李文珍半天门诊要看到50多号。她的诊室门口常常排起长长的队伍。

李文珍的收入并不与患者的多少挂钩,所以患者越多,她越受累,没有一天可以准点下班。但是李文珍乐此不疲,看到患者前来报喜,说自己好转了、康复了,她比患者更开心。学有所用,不正是她的所求吗?

许多老年人睡眠不佳,影响精气神,前来寻求帮助。可是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无法坚持针灸,有些老人担心熬中药太辛苦,又怕西药的副作用,这如何是好?李文珍潜心研究助眠穴位,创制了中药助眠贴让患者贴在足底穴位上,反馈良好,帮助到了很多老年人。李文珍的这一发明,得到黄浦区卫计委课题资助并顺利结题,也帮助到了更多的患者。

繁忙的工作之余,李文珍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利用休息时间,免费上门诊疗。有位六十多岁的脑瘤患者,已经进行了多次手术,几乎无法行走,整日躺在床上。家属找到李文珍,希望她用针灸尝试一下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温灸治疗,患者可以自己下楼了。患者和他的家人都开心不已,原本并没有抱多大希望,没想到会有奇迹。李文珍的开心不比患者少,能真真切切帮助到他人,这份成就感就是她不断学习的动力。

因为李文珍的出色表现,她不但荣获2018年度“黄浦好人”称号,还有幸获得了跟着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王霞芳教授学习的机会。王霞芳是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的关门弟子。在王教授的门诊上,李文珍见识了董氏儿科快速拿下急危重症,见识了轻医重养的理念,也见识了内服外治结合的疗法,她将这些所学应用于临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原本,李文珍以为自己会一直在这个平凡的一线岗位工作下去。然而世事难料,妈妈突然双眼看不清了。李文珍的妈妈患的病叫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罕见病,难以治愈,且治疗花费巨大。以爸妈的退休工资和李文珍的收入有些难以承受,而且妈妈生病后心理状态、情绪都不佳,作为女儿的李文珍想要多陪伴妈妈,陪她跨过这道坎。

2019年,李文珍万般不舍辞了职,去了一位老师开办的医馆里工作,医馆的中医氛围很浓厚,而且这样一来就有更多陪伴妈妈的时间。妈妈的病在大量激素的治疗下,得到了控制,可是她对药物敏感,身体出现了各种副作用反应,让她痛苦不堪。李文珍通过研究学习,自己尝试开方为妈妈治疗。如今,几年过去了,妈妈不再服用西药,靠李文珍开的中药良好地控制住了病情,双眼视力也恢复了。

2022年初,李文珍在几位老师和同行的帮助之下,在黄浦创立了一家中医诊所,开展传统中医、针灸特色服务,并设了公益项目,针对急性痛症义务治疗。

诊所初创没几天就遇到疫情封控,房租要交,诊所却不能开门,每天入不敷出,之后会怎样?李文珍着急而茫然,她想过放弃,但是很多追随她多年的患者给了她支撑下去的信心,大家都盼着她的诊所早日营业。

李文珍慢慢收拾心情,想到自己行医的初心,心境也就平和下来。在封控期间,她并没有闲着,而是接受了大量义务线上咨询。能被患者需要,她内心变得充实而满足。人生哪里有什么“至暗时刻”,心中有信念,时时刻刻都是“高光时刻”!

后来,相关防疫政策调整后,身体不适的人不断增多,李文珍和一些同道医生朋友们迅速建立健康咨询群,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健康解答,心理疏导,累计帮助共800多户家庭。

如今,李文珍的诊所每天人来人往,很多老患者预约前来,也有很多新患者慕名而来,李文珍一如既往用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她也不曾中断学习的步伐,潜心研究新的针灸疗法,取他人之长,坚持将前辈和各位老师的中医特色疗法传承下去,守护更多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