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击两会 
 
两会时间 | 农工党上海市委: 布局合成生物产业,培育上海生物经济新增长点
发布时间: 2024-01-27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月27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胜利闭幕。

农工党上海市委按照聚焦重点领域、彰显界别特色的原则,集思广益、优中选优的方法提出集体提案10篇、界别提案8篇和书面发言15篇。其中关于合成生物产业的提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能级提升对于上海在2024年“奋力一跳”实现经济5%增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看这篇提案的主要内容。

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具有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及拓展新空间等典型特征。据报告,原则上全球60%的产品可以采用生物法进行生产,到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年产值可达 2–4万亿美元。合成生物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商业应用前景极富想象力。

上海已将合成生物学列为五大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今年上海两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提交相关提案,为探索培育上海生物经济新增长点的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补齐顶层设计、市场准入标准等短板

农工党上海市委直言,上海针对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的实质性支持政策仍然缺位。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方面与欧美相比,授权保护范围过窄,起不到专利保护作用。跟风复制,同质化竞争,导致原创企业研发成果难以获得真正意义的商业回报,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积极性。

此外,在市场准入方面,缺少认证标准和专业机构支持,创新型生物基或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直面来自传统产品市场的行业垄断竞争,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行业习惯和行业标准等壁垒。合成生物学作为“前沿技术”“未来产业”相对技术发展,国内监管体系存在进一步的完善空间,如监管标准模糊、审批周期长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产品上市释放其经济活力。

多措并举提升合成生物发展优势

提案建议,充分发挥上海“五个中心”功能优势。主动牵头搭建大平台、合作大项目、形成大成果,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构建合成生物学国际成果转化中枢。探索共享共建模式,建设合成生物创新孵化器、加速器,打造高标准生物铸造厂、中试放大平台与规模化生产工艺验证功能型平台,促进一批产业转化项目技术攻关。引进国际标杆性企业、国内上市企业、细分技术领域隐形冠军企业等,发展总部经济,构建高水平的合成生物上下游产业生态。打造高端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承载空间。围绕上海“3+6”产业体系,重点布局平台技术服务类、高端制造类和产业链供应类三大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在生物医药、消费品、新材料、能源与环保,五大细分领域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上海产业配套空间,加速南北传统工业区转型,注重电力、蒸汽、工业用水、环评指标、环保处置以及危化品仓库等共性问题,系统规划专业化生物制造厂房配套设施。

在不违背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壁垒,完善行业标准,优化市场准入规范,避免低效益同质化竞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由此,保护创造者权益,激励发明创新,实现国家科技强国战略。

可参考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在产业发展初期,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并对具有技术领先性、现实经济价值和环保意义的生物制造产品授予“绿色制造”标签,推荐合成生物应用领域重点产品清单,有序推进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等。

此外,充分利用浦东新区的优势,比照经济特区立法,探索合成生物创新策源与产业化发展的先行先试举措。通过调整审批事权、精简申报材料、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服务等举措,积极提供政策咨询靠前服务,确保国家发展生物经济政策红利有效释放,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

来源: 上海农工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