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7-04 来源: 市委研究室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此后,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铭记在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值此重要历史时刻,农工党上海市委将刊发系列纪念文章,深情追忆农工党先辈们浴血奋战在反法西斯战场的英勇事迹,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志,以血肉之躯直面日寇铁蹄,在枪林弹雨中筑起不屈的防线,用行动诠释了“爱国、革命、奉献”的光荣传统。这些感人事迹不仅承载着农工党的革命传统,更是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珍贵篇章。
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两次淞沪抗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农工党的先辈们始终以坚定的民族立场,在军事作战、后方支援、舆论动员等多维度投身反法西斯斗争,用鲜血与智慧书写了民主党派参与民族解放的光辉篇章。
两次淞沪抗战——农工党在反法西斯战争烽火中的历史贡献(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农工民主党(时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主党派,其早期历史与抗日战争的烽火紧密交织。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共投入约百万兵力的大会战,战役持续三个月,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八一三”淞沪会战
此时已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农工党领导人黄琪翔迅速投入到了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战略决战之中。9月2日,黄琪翔出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治中同时被调离,由朱绍良接任总司令,黄琪翔作为朱绍良的助手。
9月21日,为应对作战就要,中方前线部队又做调整:第十五、十九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第八、十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并兼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此时黄琪翔改任右翼兵团副总司令,成为张发奎的副职。
黄琪翔此时又引荐了一批解委会的党员干部如杨逸棠、李卓贤、裘朝慎、周德成、何自坚、杨清源等人参加战斗。
黄琪翔临危受命
随着战事不断扩大,中国军人奋勇杀敌,慷慨赴死,给予了日军一定的重创,但由于中国军队的装备、军人的素养及战术水平,明显处于劣势,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指挥官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战争的天平逐渐向日军倾斜。
到淞沪会战后期,陈诚出任前敌总司令,右翼兵团总指挥仍然是张发奎,左翼兵团总指挥已换上薛岳,但右翼兵团所受的压力明显大于左翼兵团。
11月4日凌晨4点,陈诚赶到右翼兵团指挥部所在地,上海青浦东横乡,随即召开由朱绍良、张发奎、黄琪翔等右翼军高级将领参加的站前会议,决定由黄琪翔任第八集团军代总司令。
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的第十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二三十艘兵舰所组成的日军舰队,护送大量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集结,并在漕泾泾、金山咀、金山卫等处登陆。
日军第十军在舰炮掩护下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
临危受命的黄琪翔迅速进行军事布置,想趁敌人刚刚登陆尚未完成防御工事之机,展开返攻登陆之敌:令第二十六师由青浦开松江,沿黄浦江设立警戒;第六十一师往闵行设立警戒。以上二个师经过数次激战,每个师只剩下一百余兵力,无力进攻,故只能担负警戒任务。命令第一〇七师、第一〇八师由白鹤港经青浦向金山县、松隐前进;第七十九师由嘉兴枫泾下车,即行占领国防工事,并派有力一部先行占领金山县;第六十二师折回,向澶泾、金山咀登陆之敌进攻;第六十三师除留下一部分进入国防工事外,主力部队沿海边侧击登陆之敌。
但由于装备差,敌军海陆空联合火力强大,所有的进攻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被敌军反扑过来。面对溃散的部队,黄琪翔只能就地重组部队,号召将士们“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11月6日,心急如焚的黄琪翔奉前敌总司令陈诚之命,急忙抽调部分上海作战部队,星夜赶往松江,驱逐登陆日军。由于势单力薄,未能成功,乃决定扼守黄浦江以阻止日军前进,以期保障松江,巩固上海侧后安全。黄琪翔在松江坚持了两昼夜,战至最后一刻,才与身边部下撤出上海。
淞沪抗战纪念馆中展出的黄琪翔使用过的刮胡刀磨刀器
在撤退过程中黄琪翔的副官裘朝慎不幸牺牲。裘朝慎是福建省光泽县人,曾任光泽县国民党党部宣传主任,系农工党早期党员。裘朝慎在黄琪翔的领导下于1933年参加了“福建事变”,也参加了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黄琪翔在福建人民革命委员会参谋团主任时,裘朝慎就开始担任黄琪翔的秘书。“福建事变”失败后,在广州负责农工党的工作。淞沪会战时担任黄琪翔的副官。
当时,总部的人是分开撤退的,裘朝慎从上海乘民船向江苏退却,途中遇到了当地的保乡长。当时由于日本人占领,那些保乡长也都是些汉奸。他们看裘朝慎等人不象一般的平民。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把裘朝慎一行抓了去。当时随同裘朝慎一起的还有章伯钧的一位管家,是广东人。他向保乡长解释说自己是商人,是做小买卖的,身上还带有一些钱。那些汉奸看他也像是个小商人,没有怀疑之处,就将他身上的钱全部搜去后,把他给放了。那些汉奸看裘朝慎很文气,不像是买卖人。在收查他们的时候又从裘朝慎身上搜出一些文件,所以不由分说就把裘朝慎拉走并杀害了他。
黄琪翔是整个淞沪会战中最后撤出的中国军队高级指挥官之一,他临危受命,指挥若定,虽因装备悬殊未能扭转战局,但其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激励着每一位将士。在这场淞沪会战中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径的广泛关注,为争取国际援助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华东地区工业设施和人员向内地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保存了抗战的经济基础。
淞沪抗战纪念馆中展出的黄琪翔穿过的风衣
在两次淞沪抗战中,农工党人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前线留下了深刻足迹。从黄琪翔的战场指挥、余立奎的孤城坚守到裘朝慎的牺牲;从杨建平的资金支持、杨杏佛的技术支援到丘哲的舆论宣传,农工党人用行动诠释了民主党派与民族命运的血肉联系。这种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的爱国情怀、战斗精神与组织智慧,不仅是农工党的宝贵历史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反法西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载的今天,回顾农工党在淞沪抗战中的贡献,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民族复兴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奋斗,需要各党派、各阶层的团结合作。从淞沪烽火到新时代征程,农工党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这种精神传承必将激励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