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史天地 >>稿件

烽火岁月 | 血肉铸就民族魂——农工党在反法西斯战争烽火中的历史贡献(四)

发布时间: 2025-07-17 来源: 上海农工党

编者按:1935年,农工党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集中解决了党的组织和政治路线问题后,以北平、上海、广州为据点构建大区组织,推动抗日斗争深入开展。其间,无数志士投身救国洪流,农工党早期北平、天津组织负责人王守先便是典型代表。他组织反日活动、参与“一二九”运动,北平沦陷后坚守地下战线,终遭日寇逮捕,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以28岁的生命诠释民族气节,其精神永载史册,值得后世缅怀。

(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烈士传》之《血肉铸就民族魂——王守先烈士小传》,原作者:李庆海 )

血肉铸就民族魂——记王守先烈士

冲破禁锢向往进步

王守先190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童年时他接受的是严格的旧式家训,他又是生长在时代变迁的动荡年代,在“五四”学生运动和“五卅”工人运动之后,新思想浪潮的兴起,使他逐步醒悟,在爱国运动的影响下,鼓起了他向往光明的勇气,他冲出封建家庭的禁锢,转入北平一所政治倾向进步又不读死书的华北中学。

在华北中学求学时期,他结识了北平市学联主席邓亮(即邓昊明,解放后曾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和李君素、王一帆(后来任农工党中央领导人之一)等同志,在他们的影响下,王守先加入了由邓亮等人发起的以文教界为工作中心的反帝、反封建、反蒋的进步组织“本社”,并被推选为干事,负责青年工作,投入不断高涨的学生运动。

反蒋抗日投身革命

1930年,农工党的前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邓演达的领导下成立后,本社基于与临委会在政治上的一致,即在组织上与其合并,建立了临委会北方组织,本社成员都参加了临委会,王守先也成为其中一员,并担任天津市负责人之一。他积极地开展工作,在天津一带宣传反蒋抗日,他们还成立了“反日会”,通过了反日救国宣言,要求政府与日本绝交,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抵制日货。

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但王守先和同志们没有因此而消极动摇,仍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先后组织过“抗日倒蒋同志会”、“中华抗日同盟会”,开展抗日反蒋活动。王守先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曾遭到冀北政权的逮捕,经组织营救,方得以出狱。1931年秋,临时行动委员会北平组织筹办私立“北华美专”,作为地下活动的场所,王守先积极参加筹办工作。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临委会召开二干会议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王守先和战友们以更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了抗日救国活动。这一年,王守先经过组织同意,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简称民先)。当年北平学联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爱国大游行,王守先是“一二九”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发动学生向政府请愿,为抗议军警镇压,他参加了卧轨等活动。

抵御外侮英勇献身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紧逼平津,对中国施行全面侵略,全国爱国将士和人民奋起抗敌,王守先和亿万不愿做奴隶的人民一起,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他和同志们提出“生爱国土,死爱国土,绝不许日寇占领一寸国土”的口号,积极组织募捐活动,并参加运送物资支援前线。随着平津的陷落,经解委会华北区组织的决定,大多数成员由王一帆率领撤离平津,仅留少数同志保持组织关系,继续进行地下活动。王守先作为天津方面的负责人,他勇挑重担,要求留守北平,组织上也考虑到王守先的父亲王子刚曾任北洋政府时的国会议员,在社会上可有些掩护作用,所以决定让他留下。日冠攻入北平城后,他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以北华美专为据点进行抗日工作。

王守先和共产党员、民先成员支道三(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一起组织了抗日游击队,转战于北平西郊涿县一带,成为有名的“西山游击队”的一部分,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老百姓的支持下,日军多次围剿都打不进这个地区。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物资奇缺,王守先的任务是经常进城去联络,筹措经费和物资,他居无定所,行踪不定。

王守先经常秘密地来往于敌占区和西山游击队根据地之间,时间久了,终于引起了日寇和汉奸的注意。1937年11月的一天,王守先坐车返回北华美专,才进东四十一条的胡同,就被一辆突如其来的空人力车撞翻,他跌出车外,撞车人客气地将他扶起来,还连声道歉。王守先心存一丝疑虑,转身步入小胡同,再辗转回到家中,看了看病中的妻子,只说自己很忙,现在住在西城。他嘱咐妻子好好养病,他会来照顾她的,随后又赶回北华美专,匆匆处理了一些宣传品和文件。

次日清晨,天尚未亮,驶来了一辆日本军用卡车,下来一群日本宪兵和伪军,气势汹汹地将北华美专团团围住,还带着两条狼犬,由前一天撞车的汉奸带路,杀气腾腾地闯入大门。王守先知道情况不好,立刻在同志们的掩护下,跑到后院墙根,准备翻墙逃走。他还来不及爬上墙头,两条恶犬已疯狂地赶到,撕咬着将他拖下来,随后被日军押上卡车,连同在学校内搜出的抗日宣传品一起飞驰而去。

为了营救王守先,党内同志和家属费尽周折四处打听他被关押的地方,在日寇肆意烧杀、滥捕的情况下,打探消息是十分困难的,大家推测可能是在日寇宪兵司令部,因为在那里附近的居民在夜深人静时经常听到受刑者的惨叫声。两个月过去了,仍音讯渺无,他的妻子的病情更重了,带着焦急的心情在寒冷的冬天,孑身一人离开了人世。王守先身陷敌穴,没有实现照顾爱妻的诺言,没能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也没能留下后代。正当家里沉浸在悲痛之中,一天深夜似乎有轻轻的敲门声,声音极低,只有那种彻夜失眠的人才能听见。开门后见来者是一位衣不遮体、素不相识的青年人,他说自己是被日本人逮捕后,因认出牢中一个杂务工曾是邻居,设法将他谎报为死亡,方才逃出来的。这位青年说:“王守先关在东城煤渣胡同日本宪兵司令部,遭受严刑拷打,逼他供出游击队的情况,由于他坚贞不屈,日寇将他十个指甲拔光。最后放出军犬把他咬得遍体鳞伤,流血很多,恐怕不能久活,须尽速设法营救。”他因敬佩王守先的英雄气概,所以逃脱后即冒险来报信。来人说完,已泣不成声,他不敢留下姓名地址,马上离去。家中人心如火焚,但又找不到门路,去煤渣胡同远远地望着那鬼门关般的日寇宪兵司令部,又如咫尺天涯,无可奈何。

世人永记英雄本色

抗战胜利后,王守先的家属才知道他惨死的真相,正如那个从狱中逃生的青年人说的,王守先在被捕后的两个月中数次受到惨无人道的酷刑,竹签插入十指,上电刑……但他始终未吐出一句口供。在被折磨的奄奄一息时,惨绝人寰的敌人竟放出狼犬将他活活咬死,身体被撕烂,极为凄惨,尸体也无从寻获。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王守先挺身而出,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了保护组织、同志和亲人,而壮烈牺牲了,年仅28岁。为了的独立和自由,他和千百万仁人志士一起铸就了血肉的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也谱写了农工党的革命史篇。1982年起在农工党中央主席季方和王一帆、邓昊明、王大鲁等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国家民政部和上海的民政部门经过多方调查取证,于1987年确认王守先是为革命而牺牲。因王守先的父母已去世,他唯一的胞妹定居在上海,所以他的烈士关系划归上海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王守先为革命烈士,王守先的英魂也安息在新建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中,他的革命气概和民族精神被世人所认识,并为之感动、得到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