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艺术长廊 >>杂文撷趣 >>稿件

泉州之行所见所思

发布时间: 2015-04-29

  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港——泉州在中国和世界中古历史上都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国际大都市,中世纪世界的两大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54~1324)和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1304~1377)先后都到过泉州,在传世的《马可·波罗游记》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中都辟有专门的章节记录他们对于泉州的印象。

  过去二三十年里我曾几度到泉州,可惜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没能把这座城市仔细地看一看。此次终于得以遂意,一个背包,一架相机,一瓶水,来了一次自助游,还算尽兴。

  此番到泉州是做过一点功课的,首先在网上预订了位于市中心主干道温陵南路旁侧小马路上一家连锁经济旅馆的房间,闹中取静,交通又十分便利,步行五、六分钟就到达温陵南路,搭乘公交线路前往各景点十分便利。其实在泉州坐出租车也十分方便,起步价8元3公里,外加2元的燃油费,在城区范围内点到点之间的交通基本上都能涵盖,效率大大提高了。

  形式优于内容的泉州博物馆群

  作为一个地市级城市,泉州市的过去十多年里博物馆建设是可圈可点的。以前来泉州看到的博物馆大多栖身于历史传统建筑,如开元寺、文庙内,现在已经形成了成规模的博物馆群,集中分布在市区北端的东湖、西湖两个区域内,主要有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等。泉州的博物馆建筑本身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和谐设计布置方面可以说是可圈可点,至于内部的陈列布置和展出的文物档次就非常“一般般”了,陈设内容思路基本上是互为摹本,抄来抄去的啦。如时间较紧,建议从中择其一二,认真看一下就可以了,我是选了泉州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两处。

  泉州博物馆位于西湖景区,外形带有浓重的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红瓦白柱在南国的千里阳光下十分“出挑”,屋脊上展翅欲飞的闽南建筑燕尾型跳脊给了静卧的主建筑灵动的感觉。馆内展出内容的编排就不如馆体建筑的大气了,基本上是按德、奥瑞士等国小城市以致较大乡镇的乡土博物馆(德语:Heimatmuseum,英语:Local museum)模式编排的:从泉州地理、地质概况、从史前人类到现今的泉州历史、传统地方戏曲、地方特色乐器、地方名胜、历史传统建筑一直到当地历史名人等等。泉博如同泉州其他的博物馆一样,总体上来说是形式优于内容,建筑物本身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能要强于展出内容,然而,如果将参观博物馆,尤其是泉州博物馆作为泉州之行的导论课,先得到一个总体概念和城市概况印象还是极为必要的,还是值得推荐的。在此强烈推荐将泉博作为泉州之行的第一站。

  馆内高价值文物似乎并不多见。印象深刻的一件是泉州馆的镇馆之宝,明代白釉弥勒佛像,是一件传世品。弥勒造像趺坐式,双手置膝,袒胸露腹,端庄慈祥,已经和当代普遍接受的弥勒形象别无二致。塑像釉色温润沉稳,特别是坐像后背钤有“何朝宗印”四字方章款更为珍贵,据说何朝宗(1522-1600)是有明一代著名的“瓷圣”。此白釉弥勒的两手早年已打断,参观时正值“11.11”前后,听得边上一个团队的导游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剁手党”,众人哈哈大笑,阿弥陀佛,实为不恭!泉州博物馆里宋元时期佛教、道教以外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墓碑、墓盖、雕像、寺庙建筑构件等就有300多件,反映了当年泉州作为中外文化荟萃的古代世界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地位。

  市中心景点和泉州人的“留白”精神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色在当下的泉州仍然绵延流长。市中心涂门街一路向西,首先见到始建于明万历间的释迦寺;其对面是通淮关帝庙;和道观毗邻的是伊斯兰教清净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往西是府文庙,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年。自府文庙沿中山路转向北,不远可见基督教泉南堂以及大名鼎鼎的开元寺以及泉州的地标开元寺双塔;向南行则可以到达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

  一路上唯独府文庙我没有入内,因文庙正在全面修缮。我隐约记得府文庙前原先似乎没有一个大广场的,大概过去几年内做了大动作的周边环境整治。文庙前广场中有一处石阶空地,这是原“棂星门”所在,石阶边有一块石碑,上书:“棂星门遗址泉州府文庙棂星门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清乾隆时期其形制为石结构四柱三门冲天式石坊;1931年前后因建菜市场遭受破坏,其后又复建为砖木结构六柱五门式牌楼,1972年再次被拆除。目前棂星门基址经考古清理后作为遗址保护。”纵观碑文,特意“留白”之意无需多言。无独有偶,旁边清净寺中也有一处“留白”,只不过体量更大。清净寺沿街的礼拜大殿残迹又称奉天坛,屋顶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原来巨大的圆顶在1607年波及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圮,迄今未予恢复,残柱直指蓝天,留下了一段苍劲之美,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留白”。

  天后宫山门是典型闽南传统建筑,红墙黄顶,屋脊微弯、两端外延向上翘起分叉的曲线,形如燕子尾,双重的燕尾就像是一大一小的两付翅膀,仿佛要向着蓝天振翅高飞。在大殿妈祖坐像背面,木壁上有一幅壁画,是“清道光敕封天上圣母图”,掉色严重,有些线条也已残缺。然而泉州人还是原样精心保护起来,没动脑筋去补色勾画。

  中国四大名古桥之一的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和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北京卢沟桥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古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心仪已久,因为距市区较远,每每不能遂愿。从市区去洛阳桥打车也很难,除非包车。乘坐公交19路是个好办法,从市中心温陵南路出发有好几个站点,路上要走20多,近30个站个站,一个小时略多一点,估计要20公里左右,车票两元,到终点“桥南”下车,步行约15分钟,穿过一个居民点,就到了桥头。

  我见桥上行人和游客甚少,也就十多二十人,我在桥上边走边看,从这头到对岸,又走回来,单程好像要1000米上下。桥这头是泉州市洛江区桥南社区,那头就是惠安县洛阳镇,这是一座梁式桥石条面,长大约在5米上下,大约才整修过没有几年,桥面上的条石有不少还是比较新,鲜见千年古桥应有的古朴苍伤感。让人费解的是两侧的栏杆全部换成了崭新的新石,旧的一条也没有留下,作为一条仅供行人和摩托等通过接近“半退休”状态的老桥,桥下淤积严重,基本断流,对于桥栏杆这样受力的构建难道不可以采取坏多少换多少的方案,尽量修旧如旧吗?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书文俱为极品。

  洛阳桥的桥基还是十分值得仔细看的,即使对于我们这样的外行。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屡被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为了巩固基石,古代工匠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工程应用于桥梁建造的先例。至今那些缀满白色蛎壳痕迹的桥墩石仍比比皆是,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