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不出户,视频就医?这个梦想已经成真。2020年2月,上海徐汇云医院领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并拥有了新名字――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贯众互联网医院。这是上海市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公立医院。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深入发展,“云挂号”“云咨询”“云问诊”加上“云处方”“云配药”,整个医环节被全部打通,开启人们全新的就医模式体验。 普适便捷,乃互联网健康医疗优势所在 农工党上海市委在即将召开的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拟提交一份提案,就数字化智慧宜居城市,提供居民普适便捷可及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建言献策。提案指出,在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中,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充分体现出网络科技和医疗配置的放大优化潜能,其后疫情的显现特征以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值得深思和探究。而上海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要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能力。目前,上海拥有53家公立互联网医院,拥有优势体量级的医疗资源和政策支撑:一是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建设上具绝对优势;二是对优化分级诊疗、提供基层全科医生技术支撑方面将逐渐显现价值效能;三是可以信息数字化的耦合起医疗、公共卫生和慢病管理。 三个关键问题阻碍互联网医院发展步伐 提案认为,目前上海公立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仍存在互联网医院线上功能定位分级不清晰、政策配套措施不健全、数据共享平台未实现等三个关键问题。例如,目前各公立互联网医院提供的是均质的功能服务,面向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和处方,让三级医院医师去简单复诊和处方,存在优质医生资源的低效配置,更多面临的是业界对三级医院“虹吸效应”的疑虑,造成新的资源分配不均,未形成与线下实体医院同质的有利于有序分级诊疗的功能定位。 再比如,互联网医院政策配套措施不健全造成的初诊政策卡壳问题。由于网上接诊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常见病,但未于线下实施初诊诊断,此时当互联网上的医和患跨时空交互时便会出现如下尴尬场景:医生感觉可以有能力在一定范围出具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但却无法依规实施;患者只能劳顿排队于线下实体医院,就诊普通流感、湿疹或高血压等初诊。 至于互联网医院数据共享平台未实现,目前各家医院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全市统一的保障隐私安全的互联网医院数据共享平台或医疗健康大脑,以及平台、系统和接口统一建设标准,易导致建设成本增高和重复建设;各医疗机构间数据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以及互认机制尚未全面有效实现,信息孤岛和跨院复诊不便时常发生;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于最基层和社区的宣教与应用不足,这主要源自接口不统一、物联网智能终端对接及传输障碍、大数据云计算基础建设投入等关键节点还未实质性打通,如此很难实现居家普适的医疗健康设备设施的数据实时传输和研判,阻碍了惠民应用。 最大限度发挥无边界空中医院优势 第一,明确各级互联网医院功能定位,形成云端分级诊疗新格局。各级医疗机构云端功能定位与服务格局应明确界定,其功能定位必须同线下一致,形成云端有序分级诊疗,线上线下一体化高效率的医联体新模式。其中,三级医院云端服务定位:罕见病、疑难重症,既服务好本地区医联体的医疗服务,也需面向全国并重点支撑边远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并承担长三角一体化的医疗职责,主动辐射服务到周边长三角区域。二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云端服务定位:承担本地区云端医联体的主要医疗服务,云端与线下一体化的慢病复诊、疾病咨询,双向转诊、康复指导等核心医疗与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端服务驿站定位:承载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慢病管理、慢病处方、双向转诊、基本公共卫生和免疫规划等。 第二,释放多元支付和激励补偿机制,制定初诊诊疗的有序开展。具体包括:一是互联网医院支付政策多元化。支付方不仅限于医保,可加快纳入社保及商保,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特需咨询等服务开放不同支付方式。面向不同职称医师,制定不同挂号收费标准,并可在线支付检验检查费用;二是互联网医院初诊政策要开放。确定几家三级医院的优势学科,允许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开展部分专病的互联网初诊诊疗,在患者知情同意下从自费支付开始试行并逐步放开病种和支持医保、鼓励商业保险介入,探索保险新产品新业态。 第三,加快互联网数据平台顶层设计,为惠民便医提供精准帮助。具体包括:一是构建智慧互联网医院数据大平台。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以数据中心和AI算力中心建设为核心,以市级层面大脑、区域中脑、社区小脑为体系,以统一标准规范和安全运维为中心加以推进建设,并出台互联互通和检验检查互认的体制机制等;二是让智慧应用在社区延伸。建议加强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的简易研发与社区投放,方便老年患者的应用。随着各社区健康小屋的设置,居民可以实现家门口监测身体状况,实时对接智慧互联网医院,为患者及时提供诊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