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同比增加18.9万,高校专升本同比增加32.2万人,吸纳40多万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当老师……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持续加码,为的就是不让应届生出了校门就失业。 对此,不少委员指出,这些应急政策推得正当时,但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变一变了。 “现在人工智能专业很火,但从申请到培养,一个周期四五年过去了,学生毕业之后,市场还需要吗?”、“现在讲究大学生对口就业率,但实际上除非像医生等非常专业的领域,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按照专业设置来划分的。”袁雯指出,很难用一些延续几十年的传统专业设置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我们国家已经设立了40多种专业学位,涉及经管、法律、艺术、工程等众多领域,国家今年再次扩大了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带来一份关于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提案。专业硕士不专业,地位尴尬,培养方向模糊,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蓝闽波指出,本应该用来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专业硕士地位低,学生认同感不高、用人单位在就业招聘时表现出一定歧视,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体现出高层次应用型这个核心。“一些导师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学生在校期间无法获得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学位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尚未形成围绕专业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本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因此,蓝闽波呼吁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真正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要打通高校和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