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击两会 
 
两会关注:让公共卫生安全和应急体系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堡垒
2020/5/22 11:06:13

  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随着国际疫情蔓延,未来我国仍将面临挑战。同时,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在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明显短板,一些地方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没有扭转,各级传染病医疗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医疗物资等战略储备不足等问题。

  今年两会,总结抗疫经验、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和应急体系备受关注。多份议案提案,从人员配备、物资供应、法律保障等方面,呼吁完善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主委蔡威,长期在医疗战线工作。他说,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身边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基层公共卫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本上我们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员出动的,无论是到社区,还是到道口,还是到居民的家庭都是在第一线。他们的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对我们公共卫生防疫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蔡威委员的提案,就从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配备足够的人手说起。他在上海一个区调查发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医生只占到15%,数量远远少于临床医生和护士。如何把基层这张网扎牢?他的建议是,将高年级的医学生吸纳到公卫动员体系中,随时准备、随时上岗。

  “我们的医学毕业生,比如讲已经是最后一年了,通过一两周的培训马上就可以上岗。医学是一个终身学习,我们每年去演习一遍。”

  蔡威委员的提案还建议,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合并成为公共卫生安全中心,独立于卫健委之外,作为本级政府组成部门,国家、省、地、县各层级实行垂直管理。他认为,即便疫情结束,如果没有对疾病预防控制体制进行改革,光靠增加投入,买点设备,增加点编制,恐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关注应急体系中的物资供应。她说,疫情刚开始时,我们举全国之力组织生产防疫物资、来保障供应,这是很了不起的。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应急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一些新材料、关键技术依赖国外;应急产品体系也不健全。

  “像口罩、防护服、防护镜,包括呼吸机这些,要纳入到应急和管理的目录当中。国家应急产品是有许多门类,我们查到2015年的里面有个人卫生防护用品,没有明确到更细的目录,而且更新的周期比较长。”要能在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张英提出,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应急产业。

  “让更多的应急产业的企业、公共卫生部门预警系统能够相互衔接,生产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响应,快速的提供像口罩、防护服这样的急需的用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知道它的产量、规模、需求。”

来源:上海农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