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第五次会议于1月21日下午举行大会发言。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代表农工党上海市委作大会发言,题目是《完善护工体系提供群众满意的医疗照护服务》。 
胡翊群代表农工党上海市委在发言中指出,随着申城医疗服务量的逐年增长,本就紧缺的临床护理资源更加紧张。上海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约4.24人,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护士数量不足是我国护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护工体系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群众庞大而刚性的需求。从规范护工管理和提高群众满意度视角,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行业准入监管体系待完善 一是市场管理职责不明确。护工行业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由劳务公司或家政服务机构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后即可进入市场,准入门槛低。目前本市具备一定规模的护工公司有22家,机构规模、管理经验能力参差不齐。 二是行业监督管理不健全。护工聘用、收费标准无统一规定,护工的业务与人员管理存在“两张皮”现象,无相关的监督评估机制。 (二)护工行业规范标准化路径亟待推进 一是对从事医疗护理的护工要求不明晰。目前只有职业名称和定义,没有相应的国家技能标准;市护理学会也仅对人员进行初级培训,职业登记和人员数据库尚未形成。 二是护工职业的岗位职责亟需明确。目前仅有框架性的培训大纲,缺少针对不同病种陪护的要求和操作规范,不利于围绕患者需求进行医疗照护。 (三)尚未建立促进自身发展的行业协会 一是尚未有相应的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缺乏。上海市级医疗机构护工行业工会联合会是目前唯一具有行业性特征组织,只有很少一部分护工公司加入其中,未能全面覆盖行业自律自管的功能。 二是护工自身利益无法维护,护工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收入不够稳定,但各种职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得不到保障。此外护工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尊重,整体素质的提升“后继乏力”。 为此,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 (一)规范监管,促进护工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明确主管部门对护工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出台相应行业规范,护工公司资质标准、准入门槛,并建立对于护工管理机构的年度监督和评价机制。 二是探索制定更为合理的定价体系。能够兼顾护工收入和群众负担。 (二)细化标准,推动护工培训规范开展 一是规范各医疗场景的培训标准。对各服务环节,不同病种完善培训标准。建立陪护工作质量评估,陪护服务管理等系列标准体系。 二是建立护工信息数据库。搭建“护工管理评价”信息平台,将继续教育、考核和评估与人员数据库管理相结合,促进护工行业高品质发展,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三)自律自管,引导成立护工行业协会 一是通过成立护工行业协会,实现行业的自我管理。由行业协会制定“护工行业标准化”等相关制度,建立护工职业培训机制,吸引更多人进入护工行业。 二是通过行业协会维护护工权益,保障护工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