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安全风险一并存在,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不同时期建设的管线、建筑、地下交通设施对城市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上海如何构建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的韧性城市? 
戚建豪代表围绕提升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智慧化、现代化水平提出四条建议: 一、全面梳理和提升各类建设和管理标准 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鉴于认知水平、财力等因素,各个时期的设施建设标准不同,导致风险产生的概率不同。例如,龙吴路窨井盖建设标准是按照一般道路标准,并没有按照重型运载道路建设标准,导致重载车辆经过时时常弹起,影响公共安全,经过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推动了全市全面梳理,并逐步整改。因此,网格化管理解决的是表面的现象,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核心要素,就要不断提升建设和管理标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二、运用智慧化的理念和方法有效预测风险、防范风险 智慧化预测风险,就是“数字化感知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预测”。一是注重历史数据的归集。要特别重视历史灾害数据的整理和应用。例如,某街道五年火灾数据和GIS地理系统集成,看到了火灾高发区域。结合人口、职业数据分析,产生特定人群和房屋火灾高发,开展集中整治。二是注重数据实时感知和处置快速响应。如,黄浦招牌震动感应装置设置。三是注重通过历史数据归纳,预测未来高风险,制定公共政策干预和财力投入。例如,上海公安部门这几年围绕大数据+技术,做得比较好。比如去年三月,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在交通事故易发路口试点‘大型货车右转必停’,并结合“电子警察”对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有效遏制了大型货车“包饺子”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7.9%。同时,要特别注意公共政策的实行进行长期监测评估效果。 
三、构建治理完善、多元参与的风险防控韧性城市 围绕现代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四方参与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着力运用开创性制度探索,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探索制度创新,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比如,外墙脱落强制保险制度建立,引导保险公司参与预防。二是政府购买社会力量(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防风险和灾后自救。三是动员社会志愿体系和市民,参与灾后降低风险扩大的自救等行为。比如:补贴家庭添置灾后自救设备和急救包等,鼓励救援类、预防风险类社会组织发展等。 
四、面向未来,立足大风险防范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制度设计 一是高度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一个内涵不断更新、形式不断变化、要求不断提升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容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地铁、高层建筑、基础设施和水、电、油、气等生命线工程等传统安全风险隐患以及各类潜在危险源增多,防控难度变大。与此同时,非传统安全和新兴风险凸显。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其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等特点,容易导致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公共数据集约化的同时,既能为我所用,但也能为黑客所用。所以对电力、燃气、金融等重要数据加密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加大网络和人工智能犯罪打击力度,特别是非法集资、个人信息买卖、人脸识别信息买卖等打击力度。三是新业态和新消费引起的一些人员密集场所的管控。四是风险发生后灾害结果防止扩大和蔓延的研究和预防。特大型城市的风险关联性强。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运行体系,安全运行依托于各个子系统的安全,但各个子系统的风险积聚又会相互影响,相互纠缠,相互交织,要建立自动阻断机制,防止小风险演变成大风险、单一风险演变成综合风险、局部风险演变成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