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农工视点 >> 稿件
从小抓起,让孩子们有担当
2014-07-29 09:45   作者:潘跃进  

  这些年,经济增长快,但烦心事也多。

  诸如中国式过马路,碰瓷;短信诈骗,网络造谣;过度医疗,医患矛盾;论文剽窃,学术腐败;拍苍蝇,打老虎;还有裸官、山寨、强拆、雾霾、暴恐……无一不让人忧心、揪心。

  尤其是吃。民以食为天,在这样天大的事上,种种是非不分,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目无法纪的把戏,更是匪夷所思,触目惊心。

  人们不禁要问,犯恶者的社会责任感哪里去了?执法者的社会责任感哪里去?

  抱怨的同时,我们更应扪心自问,我的社会责任感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些丑恶现象会如此猖獗泛滥?

  比丑恶现象更可怕、更可悲的是漠视、容忍。

  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没有任何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如果缺乏这种社会责任感,必然乱象丛生,和谐社会就是空中楼阁。

  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说话干事前,首先想一想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什么,那我们这个社会污秽就会少许多。

  今天,深入改革开放面临的困难错综复杂,周边的环境也非常严峻,大力激发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作为在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来说,更是紧迫。

  年轻人是国家栋梁,民族希望,但一项调查显示,70.4%的人认为现代青年最需要的是“社会责任感”。

  上海要立足长远,高度重视培养全体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并下大力气从小抓起,首先需要引起全社会反思的是,在目前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培养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吗?

  现在的应试教育,其核心是分数,一切围着分数转,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家长,只以分数论成败。久而久之,孩子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加上种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更让不少青少年不知道社会责任感为何物。

  在一个人成长最关键的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全社会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为此,我们应认真面对,积极应对:

  孩子们需要素质教育。必须打破目前应试教育的方式,尽快实现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要尽快破除一切用考分论英雄的模式,建立一套既有考分又有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社会贡献评分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把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的优先发展目标。要引导孩子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孩子们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传统文化,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要开设三字经、弟子规,中学、大学开设如中庸、论语、大学等课程。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自利、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等病症。从小明白精忠报国的道理,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修身、治国、平天下。

  孩子们需要榜样的力量。青少年可塑性强,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建议每年开展一次由全市青少年参加的楷模评选活动(也可和三好学生评选向结合),可以学校推荐,也可以由学生共同推荐,事迹要公开公示,表彰要有力度,树立亲社会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责任教育的效果。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不如身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加强教育,加强考核,对教师资格应该实行年检制,确保广大教师真正为人师表。

  孩子们需要社会实践的平台。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开设不同要求和内容的社会实践课,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要改变目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的现象,让学生多点时间和精力,真正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每个青少年根据其年龄和能力的大小,都应该有担当为社会服务的志愿者的机会和经历,并成为对个人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树立起青少年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孩子们需要良好社会氛围。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学生最早的老师,他们的社会态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们又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在重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同时,各行各业都应该制定并履行社会责任的准则和规范,其中各级领导,由于其肩负的社会责任重大,更应该成为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责任心的楷模。从建立“问责制”做起,实行严格的引咎辞职制度,为年轻人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