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业做好无非三点,市场、效率和社会责任。医院(这里主要说的是公立医院)要办好恐怕也离不开这三点,只不过医院的社会责任,也就是它的公益性应该更突出。
要让老百姓为医改拍拍手,无非是看病方便点,疗效好点,费用低点,对医院而言,就要去琢磨多讲一些公益,多提高一些效率,多为患者着想。
这对医院也许是个大难题。
公立医院虽然姓公,但政府还不可能全额拨款,医院很大一部分开销要靠自己去挣,医生的体面和尊严没钱也是空话,医院正常运营的费用也不小,没钱不行。挣钱没有问题,现代人对健康特别在乎,又不用交税,医院想不挣钱也不容易,问题是医院怎样挣钱?
药品加成曾经被认为使医院趋利、现在许多医院都零加成了,但看病还是不方便,费用也没有降下来。于是有人怪扭曲的劳务价格,怪医保按项目支付的弊端,但不管如何,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如果不清晰,就阻止不了医院向钱看。
如何让医院多想患者少想钱?这是医改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有政府的投入保证其公益性,政府要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引导公立医院的公益责任,激励公立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维持较高的服务效率。
政府应该有一个医院公益性的评价标准,对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并据此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公共卫生、设备购置和学科建设增加投入,公益性做的好就多投,做的不好就少投甚至不投。
考核的要点无非是人均费用下来,诊疗量上去;差错率下来,满意度上去,也就收入成本比和费用成本比要合理,强调控制费用,抑制诱导消费和过度医疗。这就要求医生的收入与医院、科室的收入脱钩,引导医生合理用药,规范治疗,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佳疗效。
这样的评价标准还应该是动态的,对医院公益性的要求应该不断提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免费医疗是早晚的事,但如果没有医院的公益性,免费医疗也很难实现。医院公益性不突出,老百姓就不会真满意,医改也很难说成功。
讲公益,还要把资源配置好,不然公益性也会打折扣。
上海的医疗资源很丰富,但却“八路大军战上海”,资产、行政归属各有不同,资源整合、配置的难度不小。
我曾想是不是可以把这八路大军组成八只航母舰队,也就是由一家三甲领衔,各配2、3家形成特色专科的二甲,还有若干以康复和健康教育与管理的社区卫生中心,将不同投资主体、不同隶属关系的医院的统一规划、组成股份制医疗集团,从而达到缩减成本、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我们常说要有序医疗,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省钱、省时、省力,为何进展不大,因为患者不知道如何有序,也体会不到有序的好处。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自己的健康,委托一个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集团化的系统去管理,那就会省心许多。
从快乐生到安乐死,每个人基本上可以在“舰队”里解决所有健康问题,有特殊需求患者也可以在不同“舰队”里进行选择,享受最合理,最有效的服务。
有了“舰队”,还要看谁来操控?
一个院长如果上午门诊,下午手术,晚上回家写论文,忙里偷闲才开会讨论一下医院管理,这样怎么行?
现状恰恰就是这样的。
要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职业化院长制度。当上院长了就应该放下医生的事情,专心致志搞管理,忙公益。
在成熟社会,院长往往是一个医院的灵魂和良心,体现着一个有作为医院的精神和追求。因此,要尽快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使医院院长对医院的日常管理、资产运作、医疗行为负起管理责任。并实行院长绩效年薪,强调社会效益和高效运营统一的绩效考核,让更多的医院成就好医者仁心。
职业化管理,也将促使医院管理手段,由传统经验向绩效智能转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和习惯,也大大提高医疗的效率和质量。为院长们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公立医院改革事关千家万户,成功与否,直接反映政府治理的水平。围绕市场、效率和社会责任,把医改文章做好,应该是百姓的期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