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农工视点 >> 稿件
由《寂静的春天》引发的思考
2014-11-18 10:39  来源:浦江纵横  作者:沈建华  

  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逝世50周年纪念版,近日我也得到一本。初版是1962年9月出的,主要欧洲语言的译本在次年就得以出齐,而中文简体字版则是在多年以后(1979年)才得以面世。

  《寂静的春天》推出伊始,就遭到各利益集团包括主要农药生产厂商、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一部分学界人士的集中攻击,甚至极为卑劣的人身攻击。然而今天它被列为“影响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重要著作之一”,“现代世界环保运动的肇始之作”。

  科学真理并不总是以线性形式出现,更多是以复杂的网状结构形式存在。卡逊的书中聚焦于化学杀虫剂,特别是DDT的广泛使用,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美国国乌白头海雕因此而频临灭绝。

  1874年实验室合成了DDT,1939年保罗・缪勒发现DDT杀灭昆虫特性,1940年获得瑞士专利,1942年商品面市。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其后期,世界很多地方传染病流行,DDT的喷洒令疟蚊、苍蝇和虱子害虫密度得到有效控制,使疟疾、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发病率急剧下降,DDT也有效控制了盟军部队中多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保障了部队战斗力。由于DDT的工作,保罗・缪勒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60年代,科学界开始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稳定,极难分解,由于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容易在动物脂肪中积累,最终会随食物链逐级富集。曾经得到高度推崇的DDT一度成了旷世噩梦。1970年代后,多数国家开始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DDT。DDT作为一种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会在全球范围大尺度迁移,一般从低纬度流入高纬度,然后沉积于土壤,或汇于江河水流,形成全球性问题。2001年,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规定签约国需在25年之内停止或限制使用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是其中之一。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6月批准了这项公约。

  DDT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一项新的技术突破或新的技术产品的综合评价,尤其是安全性方面的认知和评估,往往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圆满完成,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新技术突破,无疑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但其推广,尤其在开放空间里的广泛释放,社会公共管理方面必须持重、谨慎。诚然,不应将新技术及其重大突破随意妖魔化,但也不可一应天使化。要大胆推进,又要小心谨慎,一切都要根植于充分、完整的科学信息收集分析和严密、周详的科学评估基础上。

  回眸蕾切尔・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希望像DDT这样的过度评估或评估不充分的案例再也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