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载国家质检总局12月30日通报说:各地质检机构对包括蒙牛、长富等众多企业生产的液体乳进行了检测,未新发现黄曲霉毒素M1(AFM1)超标问题。另外蒙牛在12月25日再次发布声明强调,问题批次产品在接受抽检时尚未出库。似乎老百姓这下可以放心了。
但回头一想,不对啊,和前面的三聚氰胺和被称之为OMP的“造骨牛奶蛋白“也好,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也好这样的“新生代坏蛋”不同的是,黄曲霉毒素可是个知名度极高的“老牌反革命”。1970年代中期笔者曾几度到访我国两大肝癌高发病区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那里壮族占总人口的80 %以上,县城里要找碗米粉吃都要讲壮语,我在病区公社碰到的当地群众连汉话也讲不好,但都知道黄曲霉毒素是个坏东西。国家在1988年就颁布了相关国标《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 9676-1988,现由GB 9676-2003替代)。AFM1的国标检测方法也很普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l与Bl的测定,GB/T 5009.24-2003),黄曲霉素是牛奶等产品检测中的必检项目之一,在产品流入市场前要求每批产品都需检测。大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出厂检测设备,蒙牛集团在产品出厂前就是没有检测过,最终是被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福州检验中心抓了个正着,才算没能进入市场。国家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到哪里去了?远的且不讲,就讲食品工业范围内,我们制定了那么多的国家标准到底有多少还能被当作一回事的!消费者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蒙牛集团这样的大型集团企业的产品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机制。
第二个搞不懂的是,那么多人(专家和媒体)都在讲,产品AFM1污染可能是是当地奶牛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又有人说:很可能也是原奶惹的货,即问题出在奶源上以及收购环节上。奶企到各个养殖场去收购原奶时,黄曲霉素是否超标是必检项目,为什么又没有把关?蒙牛这批产品检出的黄曲霉毒素M1高达1.2微克/公斤,超标140%。这是相当高的一个数据,如果经过多来源奶源混合和加工后的出厂品尚且有如此之高的AFM1,那问题农户那里又该是个什么水平?牛那里的AFM1就这么高了,那么被推测霉变的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又该是个什么水平?AFM1是AFB1在哺乳动物(牛和人都包括在内)肝脏代谢后羟基化产物,也可以说AFB1是AFM1的母体化合物。蒙牛道歉了,质检总局通报发了,难到事情就这么了吗?蒙牛有责任追根究底,把问题农户和霉变污染如此严重的饲料源头找到,也就是说,该把“病灶”找到,这样才可以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再说,饲料的黄曲霉毒素也早有相关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颁布。
第三个搞不懂的是:闯祸企业最终到底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对于食品生产者生产质量不合格尚未出库的食品,企业违法成本一般就是责令停产停业,最高吊销许可证。企业的违法成本太小,不足以震慑企业按照规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首先应提高法律责任档次,应当处以巨额罚款。其次应建立企业诚信“黑名单”制度。银行等投资方不会给黑名单中的企业投资,“黑名单”企业将会被封杀。当然这是小民百姓随便说说的,过去几年发生的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低估那几个奶业大鳄们的公关能力,不信的话,你就等着瞧吧!
不止一次听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说过:“安全的食品不是检测出来。”这句话好像没错,食品首先是生产出来,但是还有半句话也不能漏了,必须加上:“不安全的食品都是逃过检测溜出来的.”或者是“检测‘捣糨糊’放出来的。”作为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检测手段,只能拜托各级监管机构帮老百姓“把门”了,像这次的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福州检验中心所做的那样。英文里的Watchdog (看门狗)还有一个释意就是“监管者”或“监管机构”,一点贬义也没有,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Consumer Watchdog(消费者权益保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