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是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子电器产品。具体范围由国家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加以规范。除工业设备、医疗仪器和实验装备外,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主要包括家庭淘汰的家用电器、电脑、手机等电器产品。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上海每年各类电子废弃物的产生总量不断增长。仅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和电脑(四机一脑)就达每年约400万台;而纳入资源回收体系并获得合理处置的总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电子废弃物一方面含有金、锡、镍、铜等贵金属,属于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含铅、砷、汞、镉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必须按规定审慎处置。从事该领域回收处置的企业或个体作坊越来越多。不规范的回收、利用及处置过程,不同程度存在着污染环境和损害人体健康的现象,亟待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或随意丢弃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电子废弃物通常含有铅、砷、汞、镉等有毒物质及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原料,如果将其直接填埋,其所含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就会渗透污染土壤与水质,最终进入人体的食物链而产生中毒事件;如果对之进行焚烧,就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二恶英氟里昂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本市虽已建立了相关的电子废弃物专业回收网点,但由于布点不均还存有大量社会流动回收商。他们所回收的电子废弃物,大多流向一些无证小作坊和小工厂。这些企业不具备综合处理能力,产生的“二次废弃物”往往更易对环境造成危害。此类现象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中有的仅仅是因为生产商的积压或消费者需要更新而遭淘汰,有的产品可以维修后继续使用。但是目前对电子电器产品的二级市场监管不力,国家缺乏对二手家电的强制报废规定,一些不法商人将临近报废的废弃家电翻新后再度销售,从而产生能耗高、辐射大、漏电等安全隐患。
真正淘汰的电子电器产品,也蕴藏着众多珍贵的资源。其中所含的金、锡、镍、铜等贵金属或高值金属,其品位是天然矿藏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回收成本一般低于开采自然矿床。而那些采用原始手工处理方法的小作坊和小工厂,只能做到“取易弃难”,大量的剩余物资被白白浪费。这种现象必须杜绝。
3、一些无经济利用价值的电子废弃物,面临回收处置的困境。
前些年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灯产业,第一代含汞节能灯已经逐步到了废弃年限。由于这些节能灯管本身不具备经济价值,随意丢弃则危害无穷,而回收处置却需要耗费资金而面临困境。一是生产企业没有严格履行生产责任制延伸,做到谁生产谁回收;二是销售商家没能履行社会责任对废旧节能灯管开展回收;三是用户缺乏环保意识,不主动到定点回收点规范交投;四是垃圾分类尚没落到实处,一些废旧节能灯管无序碎散混迹其中难以分拣。由此造成的回收困境令处置企业长期处于“吃不饱”状态。
4、产业集中度过低,行业发展缺乏监管、无序竞争
上海目前有资质从事电子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利用的企业有8家,但没有一家的再生资源年产量可以超过百吨。产业集中度过低导致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无法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效应,不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部分小企业在研发上不具有资金及科研能力的优势,导致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造成资源利用不足。
此外,法规不健全,行业标准缺失,行业监管不到位,废物回收责任不明确,使得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给不法商贩钻了空子。
二、对策与建议
科学合理地完善本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利用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技术等级,是解决本市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上海加快转型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抓手。为此建议:
1、设计构建工业用和民用的电子电器产品物流循环产业链
要从纵向延伸的角度考虑,注重系统性设计,对工业用和民用的电子电器产品分别构建纵向物流循环产业链,以减少整个行业体系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实现纵向体系生态化产业构成,推进以链条促体系,以循环促生态的格局。
对电子电器产品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生态循环责任,包括对产品生产的全生命周期资源利用负责:对过期、积压、末端废弃产品的回收负一定责任,自己无法回收需要承担一定的回收成本;对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污染以及副产品有责任找到合理的处理或再利用途径;要充分发挥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积极作用,对自己回收或承担责任的生产企业给予减免,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处置回收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2、建立完善社会废弃物集中物流循环系统
建议结合本市正在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电子废弃物建立纵向延伸的闭路循环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
1)尽快制订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生产者、使用者、销售者和回收处置者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大监管力度,以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
2)制定相关的补贴、补偿、收费融资政策,鼓励专业回收公司组建和加入回收体系,拓展多元化回收渠道。对已有的回收网络要进一步优化与规范,重视社区在规范电子废弃物回收方面的枢纽点作用,逐步实现机关、社区、商场、学校等回收网络全覆盖。
3)建立主要废弃物跟踪单制度。借鉴食品生产追溯模式,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废弃物全程记录跟踪其产生、收集、分类回收、处理全过程,便于监督管理废物资源得到妥善处理和有效回收再生,防止随意丢弃导致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
4)重点扶持回收再生资源产业和市场。加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处置装备和技术投入,鼓励专业处理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以提高本市电子废弃物综合环保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对开展电子废弃物回收中采用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予以优先扶持,支持其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做大做强。
5)培育建立资源回收产业信息、技术、交易、交换的平台和市场,逐步形成含实体店、网络平台、媒体、报刊平台等多样化的服务形式,营造电子废弃物回收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监管环境。通过平台发布法规政策,沟通产废―收废―利废信息,建立政府各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交流渠道,形成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信息化、社会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