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萃要 >> 稿件
关于加强本市河道污染源截留和治理工作的建议
2014-08-04 16:50  来源:市政协网站  作者:农工党上海市委  

  ※背景和问题※

  近十几年来,上海市不断加强对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改善河道景观环境,对河道治理提出了“安全、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面清、岸洁、有绿”的景观要求。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河道治理工程性措施重点一直在河道的排洪抗涝功能上,使众多河道岸线逐步丧失了其生态功能。根据2013年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上海市第一次水利普查暨第二次水资源普查公报》数据,纳入此次监测的申城河湖中,超过半数的河湖断面为劣Ⅴ类水质。这同把上海河道建设为滨河景观、生态环境型河道,以及安全、生态、游憩功能兼顾的河道功能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分析※

  1、从污染源控制上看,不考虑境外河流污染流入的前提下,上海城郊地区,污水直排和面源径流污染是河道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在采取雨污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统的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污染主要分别来源于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和污水溢流排放。

  2、在治理手段上,长效的“引清排污”技术对主干河道水质稳定起了很大作用,但从整个河岸空间角度上看,由于河道系统生态自净功能的丧失,进入河道水体的污染物很难通过天然的自净功能来达到平衡。因此,根据目前上海河道水污染现状,在进一步控制污染源排放的基础上,加大恢复河道系统生态活力才是城市河道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3、从管理角度上,常态化的管理满足不了河道治理的需求,河道治理若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存在对管理体制、资金保障、人员培养、科学规划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

  ※建议※

  发达国家和国内的典型案例证明在河道治理方面我们有很多成熟的治理技术、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当有理由、有责任、有能力为人们打造出一道道亮丽的城市水域空间。为此建议:

  1、对河道水系污染数据库平台进行回顾和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摸清污染源分布变化情况。

  河道水系污染数据库的建立可为河道治理资金投入和治理方案的确定提供长期可靠的依据。首先在对现有数据库的覆盖率和利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上海市河道水质情况的动态网络空间数据库。应建立科学化管理模式,通过数据库可分析河道流域污染变化规律,确定污染源分布情况,以及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及治理措施对河道水系污染情况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库和进一步补充完善数据库,为河道水系的管理及寻求更合理的统筹化治理规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进一步完善污水排放截留系统,采取有效生态措施,降低地表径流污染。

  在污水截留纳管较为完善的中心城区,降雨产生的初期雨水地表径流是河道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在暴雨时截留雨水,避免雨污溢流导致污染物大量进入河道。应鼓励在市政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或人造景观建设雨水调蓄池,结合城市各类型绿地蓄渗地表径流和削减污染量,对雨水进行截流截污以及过滤处理。可利用的措施包括下凹式绿地、屋面绿地的调蓄净化技术,地表或地下蓄水池。此外,在河道空间资源较为充分的郊区,避免走市区城市化过程河道建设的老路,应鼓励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滤岸等工程措施,以降低地表径流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或给河道长远规划留下足够空间。

  3、引清调水、河道疏浚与生态治理有效结合,以恢复河道生态活力为长远目标。

  “引清调水”和河道疏浚对目标河道的污染水体可产生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但在采取有效降低河流污染物持续流入的前提下,积极恢复河道系统的生态活力,使河道体系发挥有效的自净功能,从长远看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必然方向。应根据城市河道特征,按实际情况对河道进行统一规划,在受“引清调水”以及外源污染较小的河道水体积极推进生态河道的建设,建立较稳定和长效的生态治理样板工程,为今后推进河道的生态治理打下基础、树立典范。

  4、加强河道管理体系的建设,注重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

  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目前我市形成了有效的水务管理格局,在防洪防涝上为城市运转做出了可靠保障,但是在河道整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与环保、交通、绿化等方面工作协调不够,影响效率的问题。因此,应建设高效的河道管理体系,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其重点首先在于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对担负着最基层河道管理工作的县级村级河道的管理、管护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对河道管理上发生的问题在各自的岗位职责上做到能明确、能识别、能解决,为今后河道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基础。

  5、监督管理和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有效分离,建立河道治理市场化运行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尤其在河道的日常管理和河道生态治理方面,政府在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条件下,实施严格的行业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把河道整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扶持优秀企业开辟市场化空间,选择合适的河道进行整治样板工程建设,针对不同地区,抓典型工程,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示范工程的长效运行,探索河道治理市场化途径。

  6、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发挥公众对河道污染治理的监督作用

  在开展河道水体治理工作中,虽然河到水体污染有其复杂的原因与过程,但教育和引导市民不向河道丢弃垃圾、不偷排污水、不侵占河道仍具有重大意义。公众环保意识差,会导致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占河填河等侵害河道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以个人形式也以企业的形式表现出来。可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通过报纸、电视等公共媒体在河道治理和保护上进行宣传工作,加强公众监督、保障交流渠道畅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民意识,并可为河道管理职能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河道污染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