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轮医改中,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贯彻实施国家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将具体内容增加到12类42项。在这些项目中针对与重点传染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并采取控制措施,在卫生监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等开展巡查管理,郊区开展钉螺查灭工作,以及学校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指导等都需要依靠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来实施。第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结束时,本市做过一个调查,本市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是0.36人/每千人口,低于目标0.473人/每千人口的目标;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大学以上学历仅占3.03%、大专28.05%、中专56.95%、中专以下11.97%。几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充,相反,随着一批中专毕业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进入退休高峰,以及本市常住人口总量的增加,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呈不断加大的趋势。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主要由临床医生和护士组成,临床医生更多关注的是疾病治疗;护士的学历教育也偏重于临床护理。近年来加强了对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可以在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等领域承担起公共卫生工作。但是在许多面对场所、环境和人群的危险因素调查和控制方面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同专业背景人员对待同一件工作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既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是医学学科的不同分支,因此作为承担和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力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科学地配备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以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为此建议:
1.开展调研,确定每千人口应配备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比例的标准,按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刚出校门的预防医学毕业生缺乏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与经验,需经过多学科、多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建议仿照全科医生培训的模式开展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起码不因实施绩效工作而减低其原有的工资待遇,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