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卢湾区委党员张青雷
在以医卫界为主体的农工党卢湾区委,有着一个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就是综合支部的青年成员张青雷。尽管他才三十出头,已经担任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中央研究院数字化设计研究室主任多年,在行业内成绩斐然,曾被评为2009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201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近日,张青雷喜获首届“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荣誉称号。
张青雷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随即进入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工作,从事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发。多年来张青雷以他渊博的学识和奉献精神积极投身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和制造。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和骄人业绩,他先后入选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受聘于上海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硕士生导师,并当选为上海市自动化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委员。
知难而进,科学攻关
张青雷刚参加工作就参与到国内首台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国产化的制造工作中。当时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只有捷克、日本、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生产,是制约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主要瓶颈之一。为了能尽快地开展工作,他白天深入现场,上天车,下10米深的地坑,注重和各工种的工人师傅交流,了解工艺流程,并积极与外方专家和厂方技术人员沟通。晚上则调程序,处理数据,设计实验方案。由于程序运算量大,周期时间长,为了加快进度,他总是在前半夜编译,下半夜程序运算的时候再睡觉,长期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由于他勤勉的工作态度,使他和生产企业迅速融合为一体,厂里的领导和职工高度评价他:“张博是我们厂的名誉职工,他作为一名高级知识份子,没架子,能吃苦,善专研,我们都欢迎他来厂里搞攻关。”通过“产学研”开展联合攻关,曲轴红套单套和复套均实现一次成功,为2005年我国第一根大功率船用曲轴顺利下线作出了贡献。为了满足批量化生产的要求,他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开展仿真分析,通过反复调整边界条件和大量的数据处理,最终建立了曲轴精加工变形分析与自动控制系统软件,为曲轴精加工校调提供指导,其研究成果“曲轴精加工仿真分析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轴承动力学试验台的测试装置”获得了第二十一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一等奖,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国产化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青雷还参与了“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子平台“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电气集团的支持下,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单位一起优化设备、技术与人力资源,搭建了平台服务网络并开展服务,着重解决企业的共性技术问题,至2010年1月已累计完成服务项目204个,服务企业285家,实现了技术支持服务的快速、优质、高效。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专业服务平台已被认定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加盟单位”。
开启智慧,激情创意
2010年12月12日,张青雷被评为首届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该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共同举办,通过网络投票、现场答辩等环节从本市艺术界、设计界等多个领域的优秀青年中,评选出10名领军人物。
通过多年的设计工作,张青雷对创意也有自己的一些理解。针对装备制造业,他认为创意的关键在于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其核心基于五个要素,品牌、效率、灵感、市场、未来。
他组织编制了《上海电气产品视觉形象规范手册》,在产品外形、色彩、标识上进行了统一,塑造了企业形象和集团品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引入装备产品的设计开发,完成了大型热电厂整体规划及电站装备的设计。
设计理念的提升和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是他所关注的重点,张青雷负责了上海电气三维设计大奖赛、上海电气产品创意大奖赛和上海电气杯工业设计大奖赛的具体实施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各种数字化三维软件对企业有不同的影响,在整机厂和零配件厂之间也存在使用不同的软件平台的情况。“如何才能统一标准,使各企业选择的三维设计软件性价比最高?”那段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之前也曾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可是效果一直不理想。他决定和其他研究人员再次走访下属企业作调研,并与国内外的软件商一一座谈,最后确定了以UGS和SolidWorks软件作为集团的共性技术手段加以推广应用。最后的结果显示,正如他当初所设想的那样,整机厂大装配体建模选择UGS,而零配件厂小装配体建模选择SolidWorks,取得的效果最佳。
2008年,张青雷组队参加由上海劳动局举办的全市SolidWorks大赛上,他所在的团队包揽了个人赛的前5名并且确定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老专家高度评价他所做的工作:“张青雷在重点产品的关键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但他投入很大的精力做三维设计手段推广具有更大的意义,上海电气花了10年时间做“甩图板”工程,实现设计手段的计算机二维化,现在如果再花10年时间做设计手段的计算机三维化,那他对上海电气,甚至于上海的整个装备制造业将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却谦逊地表示:“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大好形势和单位领导提供的发展平台。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应该珍惜时机,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和国家。”
在2010年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促进计划终审答辩现场,张青雷作为1号答辩选手介绍了他对创意的理解,阐述了“开启设计智慧,引领中国创造”的参赛口号,他新颖的设计理念,详实的案例、突出的业绩赢得了在场的64位专家的一致好评。作为首届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他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创意元素与装备产品设计的紧密结合,必将推动整个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内联外合,凝聚团队
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张青雷作为研究室的负责人,十分重视技术团队的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还以与高校合作为契机,作为企业导师与高校教授合作开展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人才梯队建设,并把优秀的研究生吸引到团队当中。
2004年底,有3位华东理工大学大四的优秀大学生到单位实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张青雷确定了一位同学作为培养对象,给他制定了完善的5年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1年计划),鼓励该同学报考他与华东理工大学老师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期目标(3年计划),在研究生期间,以有限元分析技术作为他的研究方向努力深造;长期目标(5年计划),毕业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在其它项目上进行推广。五年过去了,现在这位当年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张青雷团队中的一员,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技术好手,并且按照一个新的5年计划继续前进。在张青雷毫无保留的培养扶持下,迄今为止,他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并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技术精英。
张青雷在团队建设上积极拓宽技术交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打造学术型研究团队,在研究室里形成让奉献者人人有平台、让学习者人人有舞台的良好氛围,推动研究室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上海电气数字化设计领域方面的技术中坚。他认为团队精神表现为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和取长补短的团结合作,如果没有充满活力的团队,就谈不上会有重大研究的突破。2009年,他所在团队荣获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张青雷作为上海电气集团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工程成套项目开发和设计经验,极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才能,积极创新,带头实干,带领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负责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发改委、上海市科委、经信委等20余项攻关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3项,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005年,张青雷加入了农工党,人生打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也意味着从此一位科技学者走出了象牙塔,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农工党历史和多党合作理论,为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而默默努力。2009年6月,他作为农工党卢湾区委后备干部被推荐到区社会主义学院参加第27期党外中青班学习。2009年12月,在区委举办的“农工党卢湾区委庆建国60周年暨迎世博倒计时130天”主题活动上,张青雷介绍了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世博会准备情况、他参与世博机器人外形设计的工作情况及其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会党员们都为党派有这样一位青年科学人才而感到自豪。
张青雷时刻不忘自己农工党员的身份,处处率先垂范。他认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几个民主党派直属支部,而中央研究院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农工党员,一言一行无疑代表着农工党员的形象。在工作中他勤勉自律,以自己的品格和工作实绩赢得单位领导认可,同时也影响着他身边的人,一位同事在他的带动下开始主动关注起农工党。张青雷开心地表示,党员队伍壮大了,就可以为党派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