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党党员、世博志愿者现场急救培训师王波
“现场急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但对于任职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办公室主任的王波而言,这却是他倾注了满腔心血的事业。2007年,王波受邀担任世博会志愿者的现场急救培训师,此后4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上海市的工地、社区和几乎所有的高校,经他培训的园区内外志愿者和世博会工作人员已达12000多人。
救人只在一念之间救命则须一技在身
懂得现场急救有多重要?王波举了一组数据:美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为54%,日本为25―35%,而上海仅为0.7%。事实上,发生心脏骤停的4―5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短短数分钟内的救治几乎决定了患者的生死。“我常跟学员们讲,爱知世博会上曾有8名游客出现心脏骤停,6例被成功救活;上海世博会预计有7000万人次游客,根据人群比例,必然也会发生各种需要急救的状况,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王波特意提到了多年前的杨佳袭警案。被袭警察中有一人颈部大出血,当时他幸运逃出了大楼,但周围工作人员和群众无一人懂得如何急救。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止血措施,这名警察在19分钟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整整十多分钟啊!其实只要用一块毛巾止血,一条生命就可能得到挽救。”王波在沉痛之后感到,广泛开展现场急救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在突发事件中,伤患需要的不仅是救人的意识,还有救人的技能。如果能有更多市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对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无疑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让急救培训更大众化、形象化
王波曾从事外科医疗工作近20年,是沪上少有的兼具丰富临床经验和急救知识的培训师,世博局急救培训所使用的授课资料和ppt都由他负责编写。在这份经反复斟酌修改的材料里,王波详细介绍了如何应对常见的突发疾病、各类创伤救护、意外事件乃至心理救助的实施方法,要言不烦,很少出现晦涩的医学术语。“关键是使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因为现场急救是群众性的救助,我们要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用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讲出来。”
王波把这一理念带到了他的培训课上。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以及不时流露的小幽默……凡是他主讲的课,会场气氛总是格外热烈。
一次在讲解“锐器扎进身体后不要拔出来”的知识点时,王波举例说:“金庸的武打书《碧血剑》里有个片断,金蛇郎君被宝剑刺进身体,结果剑一拔出来人就死了,对不对?前两天我还看到一个新闻,说云南有个小孩被一根1.5米长的竹竿扎入胸部,现场人员把竹竿两头截断后送医院抢救,到了手术台上发现,竹竿就扎在心脏上!如果当时就把竹竿拔出来的话,孩子一定没命了。”言及此处,王波话锋一转:“不过,你们可别听我这么说,就认为什么刺都不能拔啊。比如你们浇花,被仙人掌的刺扎了,那千万别去医院,直接拔掉就可以啦。”台下顿时笑成一片。
让王波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就在他给世博工地安全员培训后的第三天,一名工人在工地上被钢筋扎穿了腹部。幸而工地安全员刚接受过培训,当场决定把两端钢筋截掉送医院救治,救回了工友一条命。后来,这个例子也成为王波的讲课内容之一。
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王波随身携带的行程表上,培训计划排得满满的。往来奔波于各个郊县之间,有时一天要讲整整7个小时,其中甘苦自知。一次他去某大学讲课,礼堂里的话筒突然坏了,为了让后排的同学都能听得见,他楞是扯着嗓子喊了几小时,回家后几天不能说话。
作为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办主任,王波还承担着繁重的业务工作。为了两方面兼顾,他常常独自加班到凌晨1、2点,周末的业余时间则全部交给了培训。“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累。但我总觉得,人这一辈子要做点有意义的事。等我年纪大了,回想起自己为世博会培训了那么多志愿者,会感到很欣慰。”令王波感动的是,中心的领导、同事对他都很支持,还想方设法安排人员分担他的工作,这也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王波是典型的山西人,有着仿佛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言语间让人如沐春风。但工作中的他是一丝不苟的,甚至颇为严厉。“病人快不行了需要急救,有的医生还慢吞吞的,这绝对不可容忍。对那些误诊的、乱用药的,我都批得很厉害。人命关天的事情不能留情,否则害了病人也害了他们自己。”
访谈中,身为浦东新区人大代表的王波数次提起有关进一步推广急救培训的提案建议。今年的新区“两会“上,他提交的《建议把红十字现场急救培训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提案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新区教育局已经召开了相关工作的推进会。“下一步,我们打算向市里建议,在大学生中间推广现场急救的培训工作。”言及此处,王波脸上漾开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