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我党党员刘宣勇
勤奋、低调、爽朗。这是年仅35岁的刘宣勇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
翻开刘宣勇的简历,成就颇令人瞩目: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和课题组组长,专攻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获得了多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参与和承担了“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的研究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光环背后,是一个来自江西革命老区的年轻人一步步的坚实足印。
十年磨一剑
科研之路漫漫而艰辛。
1999年,刘宣勇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无机材料涂层专家、我党党员丁传贤院士,自此与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什么是“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这个看似晦涩的名词实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一技术研制出的涂层材料可应用于人工关节、人工骨、种植牙等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善医用材料与人体的相容情况。刘宣勇研发的新型涂层材料“神奇”之处在于,该涂层具有生物活性,镀在人工关节等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后,能使人体骨组织在涂层表面生长,令生物医用材料与人体实现骨性结合。该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生物医用材料无法与人体紧密结合的缺陷,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十年来,刘宣勇在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在国际学术界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提出生物活性钙硅酸盐涂层的概念,第一个提出纳米氧化钛涂层表面活化机制,第一个发现硅表面的非晶和氢化是硅单晶具有生物活性的关键……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93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达82篇之多,仅在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杂志Biomaterials上就发表了15篇论文,并获得了4项授权专利。
成果背后是实验室里日以继夜的工作。这些年来,刘宣勇几乎没有休假,每天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其工作强度超出常人的想像。“我不觉得苦。科研对我来说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责任,要对得住国家那么多的投入。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
把根扎在中国
在硅酸盐研究所党委书记王龙根看来,刘宣勇今日的成就和他的执著信念不无关系。
2004年,刘宣勇的博士学位论文“等离子喷涂生物活性硅灰石涂层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于全国每年仅有不到百篇的博士论文能获此殊荣,该奖项在学术界一直被视作极高的荣誉。刘宣勇获奖后,国外一些顶尖科研机构纷纷向其伸出了橄榄枝,但他的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出国,留在硅酸盐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
刘宣勇坦言,当时是导师丁传贤的一番话坚定了他的决心:“去国外的话,你肯定要换研究方向,跟着别人的路子走。而在国内,你可以坚持做自己的东西。”为了能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钻研下去,刘宣勇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出国机会。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十年来,刘宣勇在同一研究机构、坚持同一研究方向不变,现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对此,王龙根书记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刘宣勇没有去国外‘镀金’,但是他一样发光了!”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三位特别好的老师。”刘宣勇在采访中特意提到了几位恩师的名字:极力鼓励他继续攻读研究生的钱端芬教授;从生活上、思想上、工作上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丁传贤教授;让他开阔视野,引导他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教授……“他们对我的帮助是竭尽全力、不计回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刘宣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人怎样才有幸福感
在同事们的眼中,刘宣勇为人诚恳、谦虚,在所里人缘特别好。令研究所团委书记彭芳印象深刻的是,他曾多次婉拒所里为其申报荣誉,总是说“这个奖不要给我了,给别人吧。”
刘宣勇说,他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怎样才有幸福感?“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以前生活很苦,但我一直觉得很幸福。念初中时,一罐萝卜菜吃一个礼拜,周末帮家里挑砖干农活,但心里很满足、很快乐。现在条件好多了,可我还是觉得,生活越简单越好,欲望越少越好,这样才能体会到幸福。”在他看来,人应该有上进心,但是心态要平和,“如果沉迷于头衔、荣誉、权力,为了这些患得患失,就离了正途。”
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后,刘宣勇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包括上海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提出了采访要求,但都被他婉拒了,《农工沪讯》是他迄今接受的唯一一次采访。他说科研上累点不算什么,最烦恼的是杂事太多,令他无法心无旁骛。“其实,我做成一个实验时的喜悦比得奖多得多。荣誉都是虚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来上海这么多年,刘宣勇觉得自己没怎么变,还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每年回老家去忙“双抢”(抢收抢种)。那会儿,村民们会看到田里有个小伙子在干活,穿得破破烂烂的,戴副眼镜,汗水不时流下面颊,滴落在脚下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