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有个小小的科普影视创作部。这个仅有6名工作人员的团队,在中国科教片日渐沉寂的今天,令人惊奇地打破“Discovery”(发现)等国外科普片十多年来对国内银幕的垄断,拍摄制作了“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纪录片和《重返二叠纪》等多部科普特效电影,屡获业界殊荣。盛誉背后,是农工党党员、上海科技馆科学影视中心主任兼科普影视创作部主任李伟多年来对科普电影的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
国产科教片的“破冰”之旅
《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泥石流》、《全息胚》……这些曾经大名鼎鼎的科教片,至今仍令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记忆犹新。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海外公司制作的科普片占据了国内观众的视野,中国制作的科教片几近鲜见。2009年,上海科技馆在新任馆长王小明的倡议下,决定尝试拍摄有关珍稀动物题材的纪录片,李伟主动请缨,揽下了这部试水之作。“我从小爱看《动物世界》,喜欢银幕中辽阔的非洲草原和各种野生动物。但遗撼的是,很少看到反映中国动物的纪录片。我想这是一次机会,留下更多属于中国的珍稀动物的影像资料。”
带着这股强烈的兴趣和责任心,李伟率项目组与文广集团纪实频道合作,花了将近一年时间,从浙江金华出发,远赴湖南张家界、陕西秦岭山区……几乎跑遍了大鲵的野外栖息地,捕捉到了许多珍贵镜头,其中小娃娃鱼从卵中孵化的全过程在全球是首次被拍摄到。
《中国大鲵》在电视台播映后一举成功,得到了业内专家、媒体、观众的广泛赞誉,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22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唯一科普节目大奖和2010中国纪录片十佳作品(短片)等九个奖项,被誉为国产科教片重出江湖的“破冰”之作。李伟等越战越勇,又相继策划拍摄了《扬子鳄》、《震旦鸦雀》、《岩羊》、《文昌鱼》等珍稀物种,先后在上海纪实频道播出,随即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多次播出。这是“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片首次在国家级电视台播放,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社会影响和科技传播价值。
拍摄科普纪录片,艰苦自不待言。三年多的时间里,李伟带领摄制组上高山、钻密林,餐风露宿,忍受酷日严寒,经历了生理心理的一次次挑战,
拍摄扬子鳄是在盛夏。野生的扬子鳄很难寻觅,据考证目前仅剩100多条,主要生活在安徽一带。在安徽宣城的扬子鳄保护区,李伟带着摄制组进入气温高达45度的一处密林拍摄,林中潮湿闷热,充斥着鸟类尸体和动物粪便的腐臭气味,数不清的巨大蚊虫四处飞舞。同组的小伙子进去一会儿就浑身虚汗逃了出来,李伟与同事们在密林中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细心观察着扬子鳄的一举一动。
拍摄岩羊则是在零下20度的5000米高原。大清早,摄制组一行从青海都兰县出发赶往当地藏族的一个冬季定居点。先是一段格棱颠簸的“搓衣板路”,紧接着是满地巨石的“河道”,一车人在石堆上颠来晃去地勉强前行,80多公里的路开了整整一天。抵达驻地后,一个导演助理因高原反应和颠簸不适直接昏迷,同组成员也相继病倒,原本8人的摄制组最后仅剩3人尚能走动。夜晚的高原异常寒冷,李伟头痛欲裂,伴着门外的阵阵狼嚎,度过了首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李伟等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扛着机器设备满山遍野地找岩羊。由于高原缺氧,每爬十几米就要歇一歇,不然喘不上气。找岩羊是个“眼力活”,因为岩羊全身的皮毛都同山体颜色相似,很难辨识,且奔跑迅速,在悬崖峭壁上如履平地,跟拍难度极大。为免惊扰,摄制组多采用长焦拍摄,但岩羊极其警觉,听到有人抽下鼻涕,就会警惕地四散而逃,有时为了拍到一个瞬间镜头,李伟等要扛着机器在岩石后屏息躲上许久。摄制组顶着苦寒在山上待了足足4天,终于得到了不少珍贵的镜头,例如岩羊站立在直上直下的悬崖断面上,纵身直跃到约70度倾斜岩壁上等,许多珍贵的岩羊生活片段都是首次面世。
李伟制作纪录片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他坚持完整拍摄该物种一年,力求全面反映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使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科研价值。例如《文昌鱼》中展现了身长仅5厘米的文昌鱼钻在海底沙里排卵的全过程,这些镜头连研究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从未见过。李伟还敏锐地感到,在西方人唱主角的国际科教片市场里,中国的作品必须拍出独有的东方神韵。为此他和团队成员查阅了很多资料,每个珍稀物种纪录片不仅展示了稀有的动物,还巧妙地穿插了不少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大鲵》中介绍,两条大鲵首尾相连,就构成了八卦图的样子,而“鲵”字由“鱼”和“儿”构成,对应着它的小名“娃娃鱼”;在《扬子鳄》中,从介绍扬子鳄酷似“龙生九子”传说中的狴犴,带出了中国的龙文化……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另看过影片的外国同行连声赞叹。
如今“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片已确立了数十部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选题,今年《金丝猴》和《松江鲈鱼》已投入拍摄,紧接着《藏狐》也即将开拍。用李伟的话说,要拍出中国自己的“Discovery”。
4D电影:一草一木皆有出处
2.7亿年前的二叠纪,地球正从一次漫长的大冰期中苏醒,翼展近1米的巨脉蜻蜓翱翔在空中,湖泊中最为凶猛的锯齿螈突然一跃而起,水花四溅……上海科技馆4D影院里,观看《重返二叠纪》的观众们沉浸在远古情境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呼。
提起这部首次由国内科技馆自制的科普特效电影,身为制作人的李伟如数家珍:17分钟的影片,使用了9个种类12次特效,包括振动、风吹、草拂、雾漫、水溅、下坠等,平均1分40秒出现一次。尤为特别的是,影片设计了在同一场景中出现闪电、下雨、掉到水里的连续特效,是4D电影特效首次出现的“组合技”。不少观众在观影后,都对片中逼真的特效和惊心动魄的打斗戏啧啧称赞。
提起拍摄4D电影的初衷,李伟表示,现在设备先进的数字影院遍地开花,仅上海科技馆就有四维影院、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太空影院和动感影院,然而由于没有好的国产科普片,几乎都依赖进口片源。“国外科教片一年租金就要七八万美元,胶片拷贝费用也要1万美元,加上装机费用,运营一部进口影片的开销基本是每年十几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在李伟看来,“舶来片”输出是国外文化,有的过于恐怖刺激,有的宗教色彩太浓,往往无法完全符合科技馆的需要,总感觉“受制于人”。从事科普教育事业那么多年,李伟知道国内观众需要什么,下决心要拍出中国自己的科普特效电影。
这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从数百种古生物中选择电影“主角”、确定片中各类动植物的生物学关系、选择影片表现的主题,乃至剧本撰写、动画制作……李伟和他的团队请教了中科院等单位的诸多专家,从科学家提供的众多动物原型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拍入电影。投拍的首部4D电影《重返二叠纪》重现了一个处处充斥着新奇、惊险的远古两栖类王国,从策划构思到拍摄制作足足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
“帆螈走路是内八字的,不能改,为了美观也不能改!”“2.7亿年前的植物应该是这样生长的。”“来来来,看这个化石,数数巨脉蜻蜓有几根翅脉。”这样的争论场面,在制作过程中可没少出现。严谨的科学性是李伟拍片最为坚持的原则,“要做到一草一木皆有出处。”为此主创团队锱铢必较,从环境、气候的复原,到每一种远古动物的形体和行动特征,乃至片中出现的每种植物,都严格根据专家提供的化石照片和科学复原图来设计,每张复原图都必须得到专家签字认可后,才能交给动画公司进行制作。李伟笑称,“有些问题我们问得太细,专家都被问懵了,特意回去再查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重返二叠纪》一经推出,就得到观众们的好评,影片放映期间上座率高于同期其他4D电影,在黄金周期间票房几乎场场售罄。“国内的片子也能拍成这样?”不少观众得知片子属“中国制造”后感到十分惊喜。作为上海科技馆自主策划、编创和制作的科普特种电影,《重返二叠纪》也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获得第六届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科普场馆特效电影一等奖,不仅填补了国内既立足于科学题材又兼顾娱乐性的科普特种电影的编创空白,也打破了国外特效电影的垄断格局。
其后,李伟带领团队又先后制作了《剑齿王朝》和《鱼龙勇士》两部4D特效电影。前者运用了国内特种动画电影从未使用过的毛发系统和肌肉骨骼程序这一国际尖端制作技术;后者一改以往“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拟人方式为主角塑造性格。在李伟看来,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开拓,他希望通过生动逗趣的形式来传递科普知识,寓教于乐,让观众有意犹未尽的观影感受。
中国科教片路在何方
拍摄科教片多年,李伟听到最多的评价是“功德无量”。因为拍摄科普影片十分艰难且盈利微薄,愿意做这件事的人并不多。在一片褒扬声中,李伟仍有忧虑:“回头来看,我们影片的质量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造成差距的部分原因,是器材简陋。与国家地理、探索频道一集动辄千万的开销相比,目前李伟团队拍摄的这些科教片经费不过百万元,这让摄制组处处捉襟见肘。当年为了拍摄目前仅存于上海的“震旦雅雀”飞翔的慢镜头,需要一台每秒能拍摄上万格画面的自动跟踪高速摄影机,在全上海都遍寻不着,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设备租借商,一天租金竟高达3万元;拍扬子鳄的时候,由于没有水下摄影专业设备,摄影师只好拿来防水照相机,开启摄影模式,用一根竹竿吊着,放进水里盲拍,结果这东西吓到了扬子鳄妈妈,一口把照相机咬坏;拍岩羊时,他们很想要一个从高空俯瞰的广角镜头,国外一般都是高技术器材和重型装备一起出动,由于没有条件,他们只能在低温条件下,负重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还要防备岩羊奔跑时碰落的石头,可谓险象环生。
为了缓解拍摄资金的不足,李伟和他的团队积极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上海市科委、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和组织的资助,并推动成立了华东科普影视资源开发联盟,使更多的场馆参与科普影视的创作,共同出资拍摄本土科教电影,促进科普影视资源共建共享。然而更为缺乏的是人才,从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科教电影非但没有发展,反而渐趋萎缩,很多科教电影制片厂在市场化后被迫解散,人才流失严重。在李伟看来,科教片如何走出困境,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缓解人才和资金匮乏的窘境,建立起一个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拍摄科普影片4年来,李伟的信念始终不变,那就是:让更多观众看到更多纪录中国的电影。如今他有了更大的梦想,希望将来可以做一部关于中国题材的imax巨幕电影。“现在国内所有巨幕电影都是由国外制作的,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实现再一次的突破,在巨幕荧屏上展现美丽的中国。”对此,他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