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风采 >> 人物专访 >> 稿件
“下水道”不及时清理易积毒
2013-08-01 16:02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贺天宝 崔翼琴  

  访我党党员、国家863大肠癌科技攻关项目首席专家许剑民教授

  夏季为什么会口臭?为什么会频发口疮、甚至精神萎靡不振、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原因很可能是人体“下水道”不及时清理易积毒。结肠作为人体的“下水道”,担负着吸收水分,形成大便和运送废物毒素的任务,人体每天肠道内产生的毒素需通过及时清理“下水道”才可正常排毒。然而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饮食过精过细、缺乏运动、忙碌时憋便都使肠胃蠕动减少,正常的排便排毒系统被扰乱,致使毒素容易在体内聚积,这些毒素被大肠反复吸收,通过血液进入循环系统,就有可能诱发大肠癌和其他健康隐患。

  为此,《上海名医》记者专访了主持国家863大肠癌科技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许剑民教授。他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逐渐向高脂肪、低纤维转变,加上作息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导致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同时,也对人体排毒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活不规律致毒素无法排出

  一位北方大学的大三学生进入了一家外企实习,原本有大好留任前景,可最近的身体状况却让他忧心重重,他发现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便血了,大概持续了有一两个月时间,医生建议他做个肠镜检查,“我会不会得肠癌啊?”该学生在微博上哭诉。这位大学生在微博中列举了几条生活不规律的表现:“经常熬夜,有时候会到3点”、“长时间上网”、“很少吃水果”、“经常不吃早饭”、“由于玩,不按时排便”。医生表示,这位学生生活不规律、饮食不正常、排便不按时,造成了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这些毒素被大肠反复吸收入血,又被血液循环带到人体全身,给身体各器官带来健康隐患。

  许剑民教授指出,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诸如这位学生一样生活不规律的现象在年轻人中很常见。有人学习、加班到很晚,饥一顿饱一顿,晚饭随便对付或者吃大油大腻的宵夜,“拖延症”一族每天不到12时不肯上床睡觉,临睡前还抱着手机打游戏、刷微博直到很晚,第二天踩着闹铃点起床,感觉疲劳未消、昏昏欲睡。这种日夜颠倒的方式,将人正常的生活节奏打乱,同样也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排毒秩序,同时还可能诱发大肠癌的形成。

  排便不定时易造成毒素积存

  被比喻成“下水道”的人体肠道,并不是完全用于“运输”垃圾,例如小肠的工作是进行消化吸收,排泄物转到大肠储存,排出之前,大肠还会吸收其中的水分和一些营养成分,然后才会将粪便排出。如果是排便正常的人,都可通过排便的方式排出体内毒素。

  有些人认为,排便是“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一些人随心所欲,有“感觉”才跑厕所,没感觉就暂且搁着。许剑民教授指出,正常人最好养成有节律的排便习惯,在固定的时候排便,有利于身体形成正常的排便秩序,及时清理“下水道”,将有利于身体毒素的及时排出。

  宿便是怎么回事?当我们吃的食物通过食道,经由胃、小肠的消化、吸收后,营养留在体内,其他形成残渣排出体外,有些残渣无法通过胃壁或肠壁,就如同下水管的内侧附着污物,因而残留在体内;此外肠壁有大小的褶皱,如果残留下来的东西没办法移动,就形成宿便;宿便滞留时间过长的话,会有异常发酵的情形,在宿便中增殖的有害菌,会排出有毒物质,使得肠内有益菌的活动受阻,因此有害菌便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因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容易产生疾病。宿便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系统,全身到处跑,或者长时间堆积在大肠内被反复吸收,都是“可怕的事情”。

  许剑民教授指出,肠道的“脾气”像小孩子,易闹脾气,一闹就容易便秘。若能掌握肠道的脾性,就能帮助肠道运转得更通畅,“自然地调整排便习惯,远比吃一些刺激性泻药的效果要好得多。”

  憋便害处大,易引发肠道疾病

  现实生活中,当有些人有了排便反应时即有“便意”时,正处于工作脱不开身甚至“打游戏”紧要关头、或者身处条件不适合的时候,他们选择将“便意”活活憋回去,等到再有空时已没有“感觉”,其实这时毒素已在体内慢慢积攒。“比如,你每天固定在早餐后两小时排便,结果连着两天有事耽搁了,再往后,即使到了上述时间,也排不出来了。这在医学上叫排便反射。”

  许剑民教授指出,大便是人体内的废弃物,其中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不能长时间留于体内。憋便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大便不及时排出,水分就会被肠道反复吸收,导致大便干结难排。大便中的毒素在体内积累时间过长,有害物质被肠道吸收,就可能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和口腔异味等症状。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便秘、肛裂、痔疮等肛肠疾病。

  喜食肉、不吃粗粮或增吸毒素

  肠道喜欢粗纤维食物和水分。很多人容易患便秘,就因为他们的饮水量和吃的水果等粗纤维较少,肠道水分变少,因此大便就容易干燥。

  许剑民教授指出,近年来人们餐桌上的饮食“过精过细”,摄入高脂肪、低纤维的食品趋势逐渐明显,这一饮食结构的改变容易导致肠蠕动功能的减缓,并且肠道吸收毒物质的机会大大增加,且增加了患大肠癌的几率。

  许剑民教授介绍,近年来发现患肠癌的年龄有所提前,虽然年轻人比例不高,但是已明确和饮食结构有关系。一位17岁的男孩喜欢放学时在路边吃烤肉串,平时“无肉不欢”,体重达200多斤,因便血来看门诊时已是肠癌晚期,术后1年又发生肝脏转移;另一位19岁的男孩平日尤其喜欢吃洋快餐,几乎天天不落,来看诊时已是肠癌晚期并腹腔内广泛转移。

  调查显示,常食高脂肪、高蛋白以及低纤维类食品的人群,患肠癌的概率要明显高于食用这些食品较少的人群。这是因为动物脂肪代谢的产物、低纤维素的饮食以及细菌分解的产物都能够直接导致肠蠕动功能的减缓,并且粪便长期停留在结肠会使吸收毒物质的机会大大增加,尤其是诱发肠道疾病的发生。

  许剑民教授介绍,饮食中要适当增加植物纤维的摄入。植物纤维可加速食物的运动,使粪便变软,因而使排便顺利。瓜果、蔬菜、谷类、玉米等食物中富含植物纤维,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如芹菜、青菜等,平日可有意识增加一些粗粮、杂粮的比例,饮食不宜过细过精,也可以帮助肠胃蠕动消化。需要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动物性脂肪。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食暴饮,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应激情绪扰乱人体正常排毒

  许剑民教授介绍,除了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人体排便不畅、毒素累积外,食品的污染诸如肉类、海产品大量使用抗生素,蔬菜水果中残留的农药,食品中色素、防腐剂、芳香剂等添加剂的使用,都会“人为”增加人体毒素的摄入。

  此外,大气的污染、水源的污染、家庭日化品和情绪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毒素水平的高低。毒素如果排不出来,长期滞留体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也有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工作学习上碰到紧要的事情,除了自身精神上表现出抑郁、多疑、紧张、焦虑的情绪外,肠胃道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如腹痛、腹泻、排便频繁或不成形等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肠易激综合征”,其症状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一些应激状态有关,也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发生,比如在餐后,尤其是早餐后多次排便,食用粗纤维蔬菜、生食、冷饮后出现腹痛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此时应减少“产气食物”摄入,让肠蠕动慢慢正常,恢复排毒功能。

  适量适度的运动也能促进肠胃蠕动,许剑民教授建议,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更要经常运动,选择散步、慢跑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可以帮助肠胃蠕动,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对毒素的吸收。总之,排毒关键是要治标治本,配合饮食、生活规律、运动和心情调节,多管齐下才能真正保持肠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