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提升参政议政工作的水平,履行好参政党的基本职能,既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需要,也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参政党的地方组织,我们也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把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参政议政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参政议政的理论支点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它是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崭新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从结构上分析,它应包括: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理论。在理论层面,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学科体系上分析,发展理论涉及发展哲学、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意义上以及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审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
历史地看,原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度低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对自然界只能盲目崇拜与屈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往往陶醉在对自然“征服”的胜利之中,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辩证统一思想,吸收了其他学科的合理观点,着眼于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发展的主体是人。经济和社会的一切发展都离不开人。因此,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前提就是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机制,造成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为广大社会成员创造接受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平等就业的机会,逐步建立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是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物质需求,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不仅是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不仅是当代人的需求,还有后代人的需求;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又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灵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并着重指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民主党派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
促进科学发展:参政议政的价值取向
在实践层面上,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以及全球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总结。它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现实地看,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是顺应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历史潮流提出来的。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抓住战略机遇期,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又好又快地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其中,“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确定的“五个统筹”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系,“五个统筹”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是其他各个统筹的关键。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其他各个统筹的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统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他各个统筹的主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其他各个统筹的前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各项改革及其推进并且形成稳定和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是其他各个统筹的路径。而统筹城乡生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贯通并且统筹“五个统筹”的“一个轴心”。“一个轴心”和“五个统筹”构建、健全、完善了统筹谋划、统筹兼顾、统筹调控的战略统筹网络。这个网络的运行及功能就是要实现“五个协调”: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协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界运行的协调,使它们保持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协调互动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五个协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发展新机制的基本方略。它就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法。全面、协调是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均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乃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只有不断地塑造我国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它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又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当代中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职能。发挥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作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工作全局,就是要求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采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策略和手段,使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成果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务求实效与创新:参政议政的现实路径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关键在于建言献策要体现实效性和创新性。这种实效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其成果能促进和推动科学发展。对于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就是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选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目前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实现“四个率先”,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基本战略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现在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观念的问题。少数干部存在着“率先改革吃亏”、“保障民生艰难”等认识误区,对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二是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资源和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环境和人口负担越来越沉重,社会保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改造中动拆迁难度越来越高。三是上海在率先发展中碰到了许多别人还没有碰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上海目前面临的问题无疑是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来加以解决。
在具体的参政议政工作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共上海市委的战略部署,结合上海的实际,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使提案和调研成果体现前瞻性、创新性;同时要找准着力点,突出实践性,切实剖析影响和制约上海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方案,进而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为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