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于辛亥革命之后,但其早期领导人,许多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有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或学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追随者们对这场革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探索,其中就包括了一批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先驱者。
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法租界萨波赛路290号(今淡水路332弄1号),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有十个省区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首先致词:“中国革命已经到了绝续关头,继往开来的重任落在我们肩上。在座各位都是在革命战线上奋斗过来的同志,更感责无旁贷,所以挺身而出,重上战场。”在强调了“军事第一”的主张后,邓演达深情地说:“今天是我们战斗的开始,是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向前奋进、恢复中国革命整齐步伐的第一步。”接着,他带领大家集体宣读《我们的信条》:“一、我们的哲学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我们的事业是继续孙中山革命;三、我们的任务是实现中国平民革命,解放全中国,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四、为实现中国革命,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五、我们是信仰一致、组织一致、行动一致的政治结合的战斗团体;六、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重温《我们的信条》,我们不难发现,它蕴含着农工党先辈们对辛亥革命这份珍贵遗产的认同与超越,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信条》表征了农工党初创时期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渊源关系,也昭示了农工党人经过不断探索并走上了由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继承孙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是《我们的信条》秉持的基本理念。“我们的事业是继承孙中山革命”,这不仅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价值,也反映了农工党先辈们对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中华民族迈向独立、富强的历史起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矗立起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最后夭折了,但革命火种没有熄灭。
历史地看,《我们的信条》更是一份农工党先辈们对辛亥革命遗产反思的结晶,浓缩了对未来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成果。这种反思与超越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上的变革。《我们的信条》明确提出,农工党坚持的哲学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农工党的成立大会上,诞生了农工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我们的政治主张》。按照邓演达的高度概括,其中心思想就是“解放中国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这是邓演达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民主革命时期,随着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农工党曾几度易名,但都是以这个纲领作为基本纲领。三是把民主集中制确定为农工党内部自身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并作为一种组织原则加以坚持。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鲜明地显示了农工党是一个进步、有远见的革命政党,也由此表明,农工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主张有诸多一致的政党。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辛亥革命的枪声虽然定格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但其精神却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传承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同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农工党人前行。八十多年前,由邓演达等先辈们所宣读的《我们的信条》启示并激励当代农工党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更加有为的姿态履行参政党职能,凭借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与勇气,促进辛亥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和谐统一、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