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长廊 >> 杂文撷趣 >> 稿件
从“出国梦”到“回国梦”
2013-10-29 10:35   作者:邬碧波  

从“出国梦”到“回国梦”

――我家十年的圆梦之路

  曾几何时,中国在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出国潮,那时出国的原因,基本是因为国内没什么出路,不甘于大锅饭;或者是因为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想象,但是人们掌握的信息远远比不上现在,那时没有互联网,媒体也不发达,所有的想象来自于电影、文学作品或者是朋友同学的描述,人们甚至根本不需要这些资讯,只是强烈地觉得,离开,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生活。

  我妹妹和妹夫九十年代初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院工作了近十年,出于不甘于现状以及闯出一片新天地和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想法,在九十年代后期技术移民到了新西兰。而我父母当时正到退休年龄,作为六十年代的老大学生,骨子里有股“崇洋媚外”的情结,因此他们很快因为家庭团聚也移民新西兰。国内仅留下我一家三口作为侨眷。

  那时候,他们每周给我打一个国际长途电话,话语里充满了惊喜和赞叹。妹妹和妹夫在国外工作一周的工资就足足能抵当时国内一年的工资,父母年刚六旬,面容红润,身体硬朗,享受着政府优厚的福利待遇,每天他们做些简单的家务之后,就去政府办的免费的语言学校补习英语,交了不少老年朋友。全家三代同堂,悠闲自在、享受着国内从未有的生活,绝对是乐不思蜀。在出国的最初五年中,他们从未想到要回国探亲,而是我们一家三口在2005年春节去新西兰探亲,也圆了一回出国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年的时光稍纵即逝,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对海外华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得十年前在国外碰到一个中国人都会很开心,起码会多看两眼。现在在国外的大街上碰到一个中国人已经不是稀罕事,甚至常常能碰到真正意义上的老乡,上海话也是时不时飘入耳朵,特别是在地铁上,或是在大学附近,几乎会让你怀疑是不是回到了国内。

  中国这十年的城市建设,给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妹妹的同学们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这十年,对于有知识有本领的人才来说,留在中国的机会远远大于国外,享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使得九十年代离开中国的他们,开始成为海归,或者考虑成为海归。在出国的后五年中,他们全家携家带口利用圣诞节的长假,每年都回国一次,与旧日的同学聚会,聊聊合作的项目,做做回国的美梦!

  2012年6月,在出国整整十年后,我父母踏上了回国的旅途。他们认为岁数越大就越感觉在国外没有文化氛围,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化的世界里,何来精神上的丰富?而没有精神上的丰富又怎样能够快乐和幸福呢?而国内有他们曾经熟悉的街道、邻居、同事,更有他们疏远了但不能忘记的亲情。回国后,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办好了户口簿、身份证、医保卡、老年卡,大大方方地去银行、去公园,坐地铁和公交,不再因为没有证件受人歧视,终于又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了,十年又圆一回中国梦!

  而对于我妹妹、妹夫全家来说,回国的旅途还只是刚起步,中国梦仅仅刚刚开始筹划。主要还是海外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要想海归,就得考虑孩子回国后的语言问题,还有如何让孩子融入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一想想中国孩子的大书包,再看看那些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不知有多少海归预备队员只好打了退堂鼓。我的外甥和外甥女早已将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对于中文他们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但是看不懂也不会写,因此,这些年我妹妹利用双休日,带孩子们上中文补习学校;也利用圣诞节等假期回国,带孩子们到各地游览,爬长城、登东方明珠、去亚布力滑雪、看广州花市。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山水的风光旖旎,也为了圆回国梦做些准备。

  而困扰他们回国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海外华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出国十多年了,回国还能干啥?他们心里也没有底。这么多年过去了,老行当的人脉和关系链也都断的差不多了,再说对国情也不甚了解,从头来过吧,真就没有当年奋斗的锐气了,如果没有什么金刚钻一准儿没人要。除了自己单挑独斗以外,根本没有其它出路。所以权衡利弊后他们目前也只能守着现在的生活原地踏步了。同时,当年出国时,少不更事,不管不顾的把自己的后路全断了,如果现在就这样回国,社保和医保等保障都没有了。因此,为了子女和未来,他们放弃了在国内的发展机会,咬牙暂时留在国外,继续他们的圆梦准备。

  从“出国梦”到“回国梦”,我家十年来的圆梦历程,可以看出海外华人曾经怀抱着各种不同的“梦”走向各国,走向世界,书写了一部部“酸甜苦辣、尽在其中”的生存发展史,也走过了坚忍不拔、始终如一的“寻梦”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海外侨胞:“要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努力为促进祖国发展、促进中国人民同当地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这是对海外华人的殷切希望和重大嘱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每一位旅居海外华人的梦想。而中国,我们的故土也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拥有着一个永恒的梦,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中国梦”。